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USC)面臨重組,引來包括李磊在內的過百名國際學者聯署去信中大,表示對校方的決定不滿,要求校方重新考慮,並指,中心的資料與中大圖書館系統合併後,學者將會難以接觸到資料,關閉這個世界一流的知識交流場所,將永久地破損香港中文大學的國際聲譽。

據《自由亞洲電臺》報道,有超過50年歷史的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將於明年面臨重組,中心前主任李磊(Pierre F. Landry)提出請辭,引來其遭政治打壓的猜測。

中大12月29日召開記者會,稱重組人事和財務是為提升服務效能,將館藏數碼化,併入中國文化研究所和大學圖書館,雖然沒有直接承認關閉中心,但表示「中心不在,但靈魂仍在」,也稱未來的服務不會變,亦不會有政治審查,但卻拒絕交代李磊請辭的原因。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韋森費特政治經濟學教授孔誥烽有份聯署,他表示,重組並非這般簡單,該中心是提供交流的地方,讓中西學者聚首一堂。即使日後資料得以保存,但這個學術交流平台不能留下,也是非常遺憾的事。

參與聯署的過百中西學者來自全球的知名學府,其中包括牛津大學、劍橋大學、耶魯大學、史丹福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也包括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的學者。而前主任李磊,亦以來自中文大學的身份參與聯署。

聯署信中提到,中大中國研究服務中心自1963年成立以來,一直被稱為「中國研究的麥加」,尤其是對學者提供原始的研究材料,為他們了解中國社會及其人民作出了寶貴的貢獻。因此保持該中心的資料向國內外學者開放至關重要。

該聯署最後表示,如果該中心關閉,那麼中國研究領域獨一無二及世界一流的知識交流場所,將被永久破壞,是對未來全球中國研究的重大損失。

「中國研究服務中心」被學術界譽為中國研究的聖城「麥加」,它是擁有當代中國國情研究最齊全的圖書館,館藏的資料涵蓋了中共建政以來的不少敏感議題,包括土改、反右運動、天安門事件等。由民國中期開始的黨史、地方史,和省、市,乃至縣級的地區資料,都能在中心找到。另外多個數據庫詳細記載歷史事件的各種細節,例如《中國文化大革命數據庫》、《中國大躍進——大饑荒數據庫》等。

有知情的中大教職員則感嘆,重組中心代表著一個時代的終結。維權人士胡佳向《自由亞洲電臺》透露,自己曾在2007年到訪該中心,查閱了有關中國艾滋病等資料。他說,在中心可以看到在中國大陸看不到的、出版不了的,和未經審查的學術資料,例如文革、反右運動等敏感資料。他感謝中大能有這樣一所記載著中國歷史的學術中心。但也預計到中大會加速「大陸化」,重組中心就好比「給童子軍戴紅領巾一樣」,中共對香港學術界的滲透只會越來越厲害。他估計,中心重組後會有國安人員駐守和管理中心。最後徹底失去其學術和歷史價值。

《開放雜誌》總編輯金鐘(冉茂華)接受《自由亞洲電臺》訪問時說,中心是內地和海外學者的瑰寶他估計,這次中心重組或與近月香港政局動蕩有關。@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