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紀初期,「武術」兩字代表的是意義深遠且文化內涵豐富的一門技藝。在民國初期,「中國武術」因其內涵博大且為中華文化之「精粹」,由政府定名為「國術」,早期老一輩較熟悉的名詞也是國術。

談起武術,有人聯想到古代六藝中的「騎射」、水泊梁山好漢棍棒之術、古代名將刀、槍、劍、棍等十八般兵刃,也有人聯想到太極張三豐、一代宗師葉問的詠春、精武大俠霍元甲的迷蹤拳、廣東獅王黃飛鴻的虎鶴雙形等。同樣是武術,卻有這麼多的聯想,除了武功高強,更有俠義典範。

武術範疇雖廣而多,宏觀來看有東、西方各類別,就唯獨「中華傳統武術」最具內涵與特色。除了各門派多如繁星,理論完整,有徒手訓練,有刀、槍、劍、棍等長、短雜器械,內功吐納,外功訓練,且特別注重師承倫理、飲水思源、武德操守。這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底蘊淵源密不可分。

第二屆女子拳術組金獎得主宋瑩,演示通背拳。(戴兵/大紀元)
第二屆女子拳術組金獎得主宋瑩,演示通背拳。(戴兵/大紀元)

第三屆南方拳術組選手陳榮恩表演南派佛家拳。(戴兵/大紀元)
第三屆南方拳術組選手陳榮恩表演南派佛家拳。(戴兵/大紀元)

武術界前輩、台灣少林武學協會會長趙福林。(戴兵/大紀元)
武術界前輩、台灣少林武學協會會長趙福林。(戴兵/大紀元)

第五屆女子拳術組銀獎得主森本翠柏,演示八極拳。(戴兵/大紀元)
第五屆女子拳術組銀獎得主森本翠柏,演示八極拳。(戴兵/大紀元)

 

武字溯源顯武德

就《說文解字》來說,武字可以拆分為「止、戈」。止就是制止,戈即是一種兵器,表示人手執著兵器,持戈行進,有征伐之意。所以止戈為武也有另一層意思,制止暴力,化干戈為玉帛。

武術雖有防身抗暴、保護良知之功效,但自古以來習武之人首重武德。武德是一種由內而外德性的體現。筆者從習武之初,師父便耳提面命地告誡「武德第一、術德兼修」、「習武重德心所願,尊師重道理當先」、「德性多高、功夫多高。」道德可以說是習武者心中的一面鏡子,也體現出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

就「武」字之解讀,東漢的《說文解字》曰:「武,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為武。』」因此,把「止」和「戈」合起來才是「武」,意即止息紛爭,才是真正的武力。這也說明了習武之人除了武德修養,更要有浩然正氣,有了正念便能分清善惡、是非,這是神傳文化中習「武」人所應該具備的本質。

南拳北腿各有脈絡

以傳統武術流派來說,大致可分為「北方拳」與「南方拳」兩大系。北方多草原平原,加上北方人身材高大威武,個性豪邁且驍勇善戰,打起拳來舒展大方、拳腿並重,身法上特別講究「一寸長一寸強」之特點。在武術中也有句話:「手是兩扇門,全憑腿踢人。」說明了腿法的重要性,普遍來說北方拳系均以身法見長,技擊上講究手、腳齊到方為真。如長拳(查、花、砲、紅、華)、螳螂、八極拳、通臂、翻子、迷蹤、六合、劈掛等。

南方多以河湖流域居多,加上南方人身材普遍比較短小精幹,且沿海多有倭寇海盜騷擾,武術實戰多應用於船上,由於船在行進中搖搖晃晃所以打拳時,多以出拳居多,腿法相對比較少,注重下盤穩固,南方拳認為船上打鬥,起腿半邊空,特別講究貼身短打。

南方拳術普遍來講都以「一寸短一寸險」之技擊特點為鮮明之風格。如廣東五大名家(洪、劉、蔡、李、莫),詠春、永春白鶴、金鷹、南太祖、五祖、南派螳螂、白眉、龍形等均繼承了此風格特色,武術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過許多先賢進行改良與創新,截長補短。

近代最為出名者莫過於:清末廣東人陳享先生,創「蔡李佛拳」派,陳享及其門徒後參與太平天國起義,協助禁大菸、抵禦外敵而聞名。陳享最早習蔡家拳、後習李家拳,最後結合北派之身法與佛家掌,其拳路自成一格,後為感念三位師父受藝承傳之辛勞,因其兩位恩師習練蔡家與李家拳術,其第三位恩師為佛家青草禪師屬佛門弟子,而定名此技為「蔡李佛拳」,創派迄今一百八十餘年,流傳甚廣,陳享創拳之巧思也充份體現出中國人飲水思源之美德。

各路武學齊聚寶島

南方拳派最早由明末清初鄭氏遷台時傳入,當時軍中不乏武術好手,其宋江陣、太祖等拳派均是當時傳入。清末時期,雲林一代土匪猖獗,雲林仕紳更敦聘南少林拳師來台傳授金鷹武藝,這便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阿善師」。唐山過台灣,授西螺七崁金鷹拳武藝,民初時期白鶴拳更有諸多名家到台定居,將各種名拳帶到台灣,其風格顯著可說是南少林之最佳寫照。因當時為日治時期,日本禁止習練漢人武術,各大拳師只能將明館轉為暗館教授,甚至半夜授徒或擇人而傳,傳承雖艱難但薪火相傳不絕如縷。

北方武術則由民國38年,國民政府遷台時,許多北派名師紛紛一同抵台,帶來之門派眾多如:北少林、八極拳、螳螂拳、八卦掌、形意拳、六合拳、通臂、黑虎、孫臏、太極等,北派武學動作瀟灑、大方體用兼備,北派武術很快就在全台廣傳,大專院校紛紛成立國術社團,軍警界亦聘請國術名家前往授課,南、北武學在台蓬勃發展,成為台灣武林之一大特色。

門派體系包羅萬象

中華武術跟東、西方武術最大的不同之一,它講究門派與師承。各門各派風格上與技擊用法都別具特色且各有千秋。門派一說自古便有,可以說是系統化的概念,其中包含著理論、技法、養生實戰等豐富組合。

例如「長拳」,講究放長擊遠連綿不斷,演練起來舒展大方,體用兼備拳、跤合一,長期習練骨正筋柔氣、血流暢且體態優美;「通臂拳」以仿長臂猿猴之動作所創,以勁道通達背脊周身,一體鬆沉自若,養生、技擊並重為特點;「螳螂拳」不僅仿螳螂之臂膀勾、摟、採、掛等技法,更海納北派十七家名拳所創,其手法細緻、身法靈巧多變且實戰性強,被武林人士稱之江湖黑拳。

八極拳則以「頭、肩、手、肘、履、胯、膝、足」等八部位之應用,且勁道達八方極遠之處而得名「八極」,其風格剛猛古樸,被稱作短拳霸王;「翻子拳」則雙拳密如雨,快似一掛鞭而得名「八閃翻」;「詠春拳」則是以貼身短打,講究來留去送、甩手直衝等武學內涵,技擊上不與對手拚拳、拚力,採用的借力使力、借力卸力、連消帶打。

武術富含醫學科學

各家武學之浩瀚,體現出我們老祖宗在創編拳械時的用心,更是中華傳統文化之智慧結晶。真正傳統之武術均是以經絡學與力學為本,技擊上以兵法為要,更以中醫為旁參,其套路不僅僅有技擊攻防含意,更符合人體力學。

傳統武術妙處多,不僅有健身、修身、養生、防身,更有極高藝術欣賞之價值,絕非現今人所能隨意編纂自創而流傳。所謂傳統武術,守在「傳」,並非守舊而不創新之意,而是由先賢所傳,有著老師對學生「傳道授業、薪火相傳」的意思,不僅僅教授武術面的知識,也包含著老師對學生,德性之要求,其內涵可謂是中華傳統文化五千年文化之根。◇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