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的互聯網泡沫本來已經遠離今天的美國股市,但是一群中國來的公司改變了這個狀況。
《市場觀察》報道說,今年,一群年輕的中國科技公司到美國上市。它們是一群烏合之眾,使用一些可怕的股權結構,造成了類似二十年前的互聯網泡沫。
今年大約12家中國公司在美國股市進行IPO(首次公開招股),籌集了55億美元。其中大多數甚至都沒有在它們母國上市,許多公司的營運歷史很短。
其中一些公司拷貝美國著名科技公司。比如,拼多多是一個團購折扣應用程式,被認為是結合了Groupon和臉書。但是它在招股書上卻說自己是Costco和迪士尼的混合體。它在IPO中籌集到16.3億美元,目前市值達到200億美元,幾乎是Groupon市值的10倍。
愛奇藝成立於2010年,常常被指為中國版Netflix,是今年中國概念股中最大的IPO,籌集了22.5億美元。
就像在九十年代的矽谷繁榮時期一樣,這些年輕的中國公司吸引著某些投資者。這些投資者尋求投資年輕公司。由於美國私募市場發達,美國年輕公司較少上市。
然而,大量不賺錢的科技公司正是二十年前互聯網泡沫破裂、摧毀華爾街的原因。目前來美上市的這些中國公司甚至可能更加危險,因為它們具有錯綜複雜的公司結構。一個律師說這種結構製造了100%的風險水平。
中共法律在某些行業禁止外國所有權,包括電信和互聯網,所以一些公司就採取所謂可變利益實體(VIE)。這種結構使得這些公司風險很高,而且它們幾乎不給股東權利。
在2000年,新浪在美上市首次使用VIE。VIE有各種形式,有一些特別複雜。但是底線是,投資者無法購買這家公司的股票或在華營運權。相反,他們購買的是該公司在其它地方(常常是開曼群島)成立的殼公司的股票。這個殼公司擁有一家外商獨資企業,後者將外國投資者的資金輸送給中國實體。
機構投資者協會2017年在一份名為《買家小心:中國公司和VIE結構》的報告中警告,這些上市公司通常跟中國VIE使用同一個名字,模糊了一個現實:投資者購買的其實是殼公司的存託股票,跟賺錢的VIE隔著好幾層。
最近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當中,所有科技公司都採用這種結構。
「這是一個雙重打擊。如果你是一個美國投資者,你真的對該公司的任何事情沒有發言權。」機構投資者協會分析師懷特希爾(Brandon Whitehill)說。
懷特希爾也指出,在開曼群島或英國處女群島註冊的公司沒有召開年度股東會議的要求,也沒有關於董事獨立標準的要求。另外一點是,美國審計機構無法獲得公司所謂幕後紀錄。
「不透明、反覆無常的中共將這些文書定義為國家機密。」懷特希爾說。
購買殼公司股票的投資者只能從股票升值當中牟利,而不能指望紅利、股東回購和其他投資者回報。
由於上述高風險,很多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可能最終消失,連同投入它們的資金一起消失,就像二十年前互聯網泡沫破裂一樣。◇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