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數月,不單香港,加拿大、美國和歐洲的新聞媒體,都曝光了多起人身攻擊和騷擾案件,並引起人們廣泛關注。加拿大Université de Montréal社會學博士研究生Stéphane Paquin就人們為何會產生這些攻擊沖動進行了一項研究,結果發現,基因雖然決定兒童主動與被動的攻擊行為,但兒童的成長環境決定了他們長大後攻擊行為的增減。
Stéphane Paquin在是次研究中,對比了555對雙胞胎之間主動和被動攻擊行為的發生頻率。研究涉及223 對同卵雙胞胎,以及332對異卵雙胞胎。由有關兒童的老師評估並記錄下他們在6歲, 7歲, 9歲, 10歲及12歲時的攻擊行為。
研究結果發現,影響兒童6歲時攻擊行為的因素與12歲時的並不相同。6歲兒童的主動和被動攻擊行為具有大致相同的遺傳因子,但大多數孩子的攻擊行為會隨年齡增長而減少。這是一種常見的基因成熟過程,包括計劃、決策、控制和集中等認知功能的成熟。而兒童在6至12歲間攻擊行為的增減似乎不取決於基因,而是會受各種環境因素影響。
主動攻擊是指為獲取個人利益,以身體或言語行為傷害他人;而被動攻擊則是指對感知到的威脅的一種防禦性反應。雖然有些孩子只表現出反應性的攻擊行為,但是主動和被動攻擊通常是緊密相關的。
Paquin提到,人們經常會忘記,攻擊行為對幼兒來說,是一種基本的社交方式。人類在2至4歲時,對同齡人表現出的攻擊性行為最為強烈。兒童在不斷成長中,學會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如何與他人溝通,以及如何處理沖突。因此,他們能夠自我排解主動或是被動的攻擊沖動。
Paquin指出,這項研究對臨床實踐和預防項目具有直接影響。研究結果證明,對主動攻擊與被動攻擊行為采取不同的預防方法十分重要,特別是通過提供家庭幫助和學校幹預措施。防止被動攻擊行為,應註重減少兒童受害經歷;而對於防止主動攻擊,則應基於對兒童社會價值觀的培養。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