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京劇中的角色劃分為生、旦、淨、丑四個大的行當(註)。角色中一般婦女稱「旦」,大家閨秀稱「正旦」或「青衣」,小家碧玉稱為「花旦」,老年婦女稱「老旦」,勇武婦女稱「武旦」,逗趣或邪惡婦女則稱「彩旦」。所以「青衣」是旦角的一種,扮演重視唱腔和水袖功的年輕婦女。那麼,為甚麼稱青年女子為「青衣」呢?

「青衣」通常扮演的是端莊賢淑、嚴肅、正派的女子,大多數是賢妻良母或者貞節烈女。例如《武家坡》中的「王寶釧」,因為這類角色大都是苦命女子,身上總穿著一件青色的衣衫,故而稱為青衣。另外青衣在古代是屬於地位卑微的人所穿的衣服,而婢女多穿著青衣,後來也被引申成婢女的代稱。例如《紅樓夢》第六十八回:「只得遣人去賈府傳旺兒來對詞。青衣不敢擅入,只命人帶信。」《三國演義》第八回:「少頃,二青衣引貂蟬豔妝而出。」故不管是戲劇中的角色或者是古代婢女,都是借用衣服來代稱女子。

除了青衣外,古代詩文中還出現了許多對女子的代稱、美稱。古人常用女子化妝用的化妝品來代稱婦女,像古詩十九首裏有「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紅粉」原指婦女修飾面部的胭脂和鉛粉,後來就引用為代指女子;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淮南子‧脩務》︰「雖粉白黛黑,弗能為美者,嫫母仳倠也。」粉白黛黑亦作粉白黛綠,而「粉黛」、「粉白黛黑」原是女子用黛﹙青黑色顏料﹚畫眉及抹臉的粉,後來也被用來比喻美人。韋應物《擬古詩》十二首之二:「娟娟雙青娥,微微啟玉齒。」白居易《長恨歌》:「梨園弟子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這兩句「青娥」也是用來作為女子的代稱。

也有的是以古代婦女的衣著裝飾來泛稱女子。比如關漢卿《望江亭‧第二折》:「我雖是個婦女身,我雖是個裙釵輩。」《紅樓夢》第一回:「何我堂堂鬚眉,誠不若彼裙釵哉,實愧則有餘。」而「裙」原是女子穿的裙子,「釵」原為頭上簪髮裝飾品;在常用的「裙帶關係」中,「裙帶」則是婦女繫裙子的帶子;《花月痕》第三十一回:「從此綠鬟視草,紅袖添香;眷屬疑仙,文章華國。」所以裙釵、裙帶、紅袖都成了女性的代稱。

《詩經‧周南‧關睢》:「關關睢鳩,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中的「淑女」,在文學作品中也經常看見。還有「羅敷」、「麗人」、「玉人」……等等許多都是用來代稱女子或美女。◇

註:「行當」音ㄏㄤˊ ˙ㄉㄤ,háng dɑng,是中國戲曲的術語,指戲曲中各演出角色的「分類」,簡稱為「行」。行當可以說是演出角色的類型分類,也可以說是不同角色的演出風格分類,通常相同行當之間的角色表演風格差異較小,不同行當間的角色表演風格差異較大。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