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諾貝爾文學獎的歷史上,曾經有一位美國旅華作家,以中國題材寫作而獲此殊榮,她就是賽珍珠。
賽珍珠(Pearl S. Buck)於1892年6月26日出生在美國西維珍尼亞州,1973年辭世,享齡81歲。道地的西方人,但骨子裏卻蘊涵著中國文化的精粹,血液裏激盪著對中國土地的熱愛和悲憫。
美國珍珠 根在中國
賽珍珠在193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得獎作品《大地》描繪了中國大地上勤奮節儉的農民家庭的起落興衰。她的《大地》、《兒子們》和《分家》三部作品,合稱為《大地三部曲》,成為西方讀者了解中國的重要文學之窗。
當年頒發諾獎的斯德哥爾摩委員會主席,讚譽賽珍珠的作品《大地》「將中國人的心靈展現給了西方人」。在獲獎演說中,賽珍珠說她說故事、寫故事能力來自中國。
賽珍珠的父親賽兆祥(Absalom Sydenstricker)是美南長老會的傳教士,帶著一家人在中國傳教。賽兆祥夫婦從中國短暫返美探親的那年,生下了賽珍珠。在嬰兒4個月大的時候,一家再度啟程返回中國江蘇。賽珍珠的兄弟姊妹7人中,除了她都出生在中國,而她則半生生活在中國。她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都在中國江蘇鎮江度過。她先學會中文,融入中國的風土,再從母親那裏學習英文。
汲取養分 書寫中國
1910年,18歲的賽珍珠回美國維珍尼亞州倫道夫‧梅康女子學院(Randolph-Macon Woman's College)攻讀心理學,這是她前半生中離開中國最久的一次。4年後,她獲得學士學位,又回到中國。
1917年,她與在中國傳教的傳教士、農業經濟學家布克(John Lossing Buck)結婚。婚後她隨丈夫舉家遷居安徽宿縣,此地的生活情景和社會環境成為她創作《大地》的素材。
1921年秋,賽珍珠的母親去世,他們全家遷居南京。賽珍珠在當時的金陵大學教授英語文學,並在南高、東大和中大時期南京大學英語系兼職任教。1926年,34歲的賽珍珠再到美國深造,她在康乃爾大學攻讀藝術碩士學位,小別中國一年左右,她旋即又回到中國南京。1930年,賽珍珠出版了她的第一部作品《東風‧西風》,正式開始了她的寫作生涯。次年,賽珍珠出版了以中國大地上的農家故事為經緯的小說《大地》。《大地》成為1931年美國最暢銷書。
奔走請命 心繫中國
1934年,中國社會陷入戰亂中,當時43歲的賽珍珠被迫離開她生活了半生的中國。1937年,藉著蘆溝橋事變,日本發動對中國的戰爭,賽珍珠在海外為中國的生存、自由而奔走,為中國難民籌募救濟款。
1938年,她在領取諾貝爾文學獎後的晚宴上說:「中國人民的生活,事實上也曾經是我多年生活中的一部份,而且永遠都會是我生命的一部份。」她為陷入戰亂致命危機的中國請命:「中國面對了有史以來最嚴苛的自由危機,也是今天,我對中國的讚賞達到了從來的最高點,因為我看到中國團結在一起對抗威脅她的自由的敵人。」
1940年她和第二任丈夫、出版商華爾士發起組成了中國急救委員會,目標在6個月內籌集100萬美元。1941年春天,救援會更集合了7家救濟組織之力為救援中國募款。
在1950年代末,美國社會學家艾薩克森曾做過一項調查,有三分之二受調查的美國人回憶說,他們在1931年開始的二十多年中,對中國的印象是來自於賽珍珠。
神傳文化 創作受益
賽珍珠深愛中國悠久的神傳文化,她不僅精通漢語,還精通中國經典、古典章回小說。她翻譯的中國古典章回小說《水滸傳》桂冠長青,國際文學界讚譽賽珍珠是把《水滸傳》推向世界的第一人。
1932年,賽珍珠獲得普利茲小說獎,她也是第一位獲得此獎的女性作家。賽珍珠的事業從此蒸蒸日上,並於1935年獲得了威廉‧迪‧豪威爾勛章。賽珍珠一生發表並出版的作品超過百部,曾任美國作家協會主席,她的作品包括詩集、戲劇、小說和兒童故事。
賽珍珠從事中國古典小說的翻譯早於自己創作。在1920年代中後期,她用了5年的時間把70回本的《水滸傳》翻成英文,並在西方出版,這也是《水滸傳》的第一個英文翻譯本。
她精汲《水滸傳》的精髓,深解小說中「梁山108條好漢」生命所面臨的不可為而為的選擇,他們是一批對抗邪惡勢力而揭竿起義的綠林豪傑,因此英文譯本取名為《四海之內皆兄弟》(All Men Are Brothers)。這是《水滸傳》的第一個英文全譯本,並榮登當時美國「每月圖書俱樂部」排行榜。直到今天,這個譯本仍然享有最準確、最精彩、最有影響力的《水滸傳》英譯本之評價。
懷戀中國 堅決反共
賽珍珠自從1934年離開中國後就沒有再踏上大陸的土地。由於她批評中共當局的一些做法而受到中共長期的攻擊打壓。最初,賽珍珠以為當時的中國共產黨是「完全為老百姓的事業著想」。後來,她看透了中共欺詐殘酷的作為,於是堅定反共,因此被中共戴上「美國反動文人」和「美帝國主義文化侵略的急先鋒」的帽子,把她列入「黑名單」。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遜總統訪問中國大陸時,賽珍珠申請隨同人員簽證,卻被中共當局列為「不受歡迎的人」。尼克遜訪華後贈給賽珍珠一套中國特色的木質首飾盒,這套首飾盒現在還擺放在她故居的書房裏。
在她的文學著作和翻譯作品中,有一本非文學的實用作品,卻非常精彩地映照了她的中國身影,那是一本「食譜」。1972年,賽珍珠出版了這本烹飪書。封面上是穿著中國傳統服裝、手捧中國瓷碗的作者照片,書中收錄了她喜愛的美味食饌,如:鄭州黃河鯉魚湯、西湖蒸魚、長沙燻魚、潮州杏花鹹魚、蘇州蒸螃蟹、北京糖醋魚和洞庭湖的乾蝦米等。
獻身人權 關懷弱勢
走過人生半百之年,賽珍珠積極活躍於關懷人權的活動。1942年,她和丈夫華爾士創辦「東西方聯合會」(East and West Association),致力於亞洲與西方的文化交流。1949年,賽珍珠創立了國際收養機構「歡迎之家」(Welcome House),為遭到歧視的亞美裔混血兒童提供庇護養育。在往後50年間,該機構聯繫了不同的美國家庭,共收養了超過5千名的亞美裔混血兒童。1964年,另成立了「賽珍珠基金會」(Pearl S. Buck Foundation),幫助一般的弱勢兒童。
儘管賽珍珠逝世已經43年,她一生中對中國的關懷及付出,她對人類不同族裔與弱勢兒童廣泛的同情和相惜,以及她在文學藝術上的成就,使她成為一顆閃亮的珍珠,典範之光燃亮夙昔,照亮今朝。◇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