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置身於這世外桃源般的輞川山莊隱居修行,感到無窮的樂趣,其淡泊之心境,正是在這山中「習靜」、「清齋」的結果。

山水詩的意境美在於清新寧靜而生機盎然的山水中,使人感受到自然造物的生生不息。文人墨客置身於山水林泉之中,或許更真切的感受到了自然、生命、永遠的涵義……在古代文人的眼裏,物與我似有心靈之約,關係親近。

山間清澈的小溪,高峽險峻的峰谷,大河湍急的波濤等等,在詩人的筆下無不化為美妙的詩歌,並寄寓著深刻的思想意義。詩人筆下那「直節堂堂」的杉柏,「千朵萬朵壓枝低」的鮮花,「天涯何處無芳草」的春意,「鳶飛魚躍」的生機,這些都使人們感受到萬物生生不息中「生」之樂趣。

寧靜中蘊涵生機,達到「神與物遊」的境界。詩人們在寫山水物象時不約而同地烘托山水之靜,同時寫風聲、水聲、蟲聲、林聲……卻是為了更加反襯其靜。以靜謐的氛圍來寫山水,詩中描繪出一幅幽深的畫面,虛實相生、動靜相生,蘊含著一種不可言喻的生命氣息,以達到萬物和諧、「天人合一」的藝術境界。

古代山水詩 體現「空靈」「明淨」和「飄逸」意境

一切都在自然之中,一切都是淡然無為,「春來草自清,月上已天明」,意謂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如春日青草、月上天明一樣自然。古人云:「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如李白在《入清溪行山中》寫的「起坐魚鳥間,動搖山水影。巖中響自合,溪裏言彌靜」,詩人 「寓靜於動」,「寓無聲於有聲」,描繪出清溪四周的景色。白居易在《春題湖上》寫的「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描繪出松樹排列在山面上如同千重翡翠;明月倒映在湖水中好像一顆明珠,完美的表現出生動的境界。

「空」象也常出現在山水詩中,一石一木,一山一水,觸處皆春,怡然自得,如岑參在《冬夜宿 仙遊寺南涼堂呈謙道人》寫的「夜來聞清磬,月出蒼山空。空山滿清光,水樹相玲瓏」,創造出一種空靈、明淨、飄逸的意境。

儲光羲的《詠山泉》:「山中有流 水,借問不知名。映地為天色,飛空作雨聲。轉來深澗滿,分出小池平。恬淡無人見,年年長自清。」詩人借寫山泉以明心志,從廣闊的空間著筆,把天地融合,其中的一個「映」字和一個「飛」字,形象而生動的凸現了山泉的澄澈與靈動,寄寓了詩人高潔的心境,揭示出宇宙之無窮和永恆。

淡泊心境 蘊藏無窮樂趣

王維在審美上以虛靜為懷,以靜心而達到徹悟佛理及人生要義,心中充滿光明,以這種心境去觀察景物,景物亦呈現「虛靜」和「空明」。如他在《積雨輞川莊作》中寫道:「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白鷺飛行,黃鸝鳴囀,詩人置身於這世外桃源般的輞川山莊隱居修行,感到無窮的樂趣,其淡泊之心境,正是在這山中「習靜」、「清齋」的結果。

他在《辛夷塢》中寫道:「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詩人借空山無人之澗戶與自開自落之芙蓉來表現出一個極其幽靜的自然環境,同時也有生趣盎然,鮮潔明麗的意境,故此詩被人們稱為「幽極」。

宋代蘇軾在《臘日遊孤山訪惠 勤、惠思二僧》中寫道:「天慾雪,雲滿湖,樓台明滅山有無。水清石出魚可數,林深無人鳥相呼。」詩人在臘日這一天到杭州孤山拜訪惠勤、惠思這兩位僧人,樓台和遠山在陰天裏、在雲霧中,似乎看得見,卻又瞧不清。山中看到溪水清澈,水底的石頭清楚的顯露出來,在水中遊玩的魚兒清晰可數,深林裏寂靜無人,只聽鳥 兒相互間輕快的招呼著。在這寧靜清幽的世界中,自然流露出一種動人的意趣,那股清逸、脫俗的韻味,真令人回味無窮。

詩人描寫出道人居住在如此幽靜的環境中,稱讚道:「孤山孤絕誰肯廬?道人有道山不孤。」稱讚修道人的道行高深,雖然居住在孤山卻並不孤獨。

宋代黃庭堅在《水調歌頭‧遊覽》中寫出了他的「桃源仙境」詞:「瑤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無數,花上有黃鸝。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雲深處,浩氣展虹霓……」

詞人逐層描寫仙境的美麗景象,那是充滿著天然、寧靜之美的「天地」,絕非煩擾的世俗所能比擬,表現了詩人超然物外的人生態度和返樸歸真的渴望。◇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