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皇帝」稱號始於秦始皇。秦以後天子延用此稱號。創世主既然安排秦始皇成為開元第一「始皇帝」,所賦予其傲視天地之榮耀與威風不言而喻。更者,人類道德總體趨勢是下滑的,每個「千古英雄」有自己的上天授命。至秦時,人的道德已遠不如堯、舜時代,引用當年治理亦不能奏效,始皇帝更需有大秦新皇朝治理天下,教化子民之律法措施。如此,秦始皇功績甚鉅,恩德甚大,不在三皇五帝下之情懷躍然石刻之上。 其大意為:
二十八年,皇帝登基。端正法度,整治萬物綱紀。彰明人事之理,老幼皆適。聖智仁義,宣明道理。親撫東土,慰勞兵士。諸事完畢,巡行濱海。皇帝之功,操勞根本大事。重農抑商,百姓始富。普天之下,眾志成城。統一度量,書字同文。日月照耀之處,車船所到之地,無不遵奉皇命,人人得志滿意。順時行事,惟有皇帝。整惡治俗,跋山涉水。憐惜百姓,日夜不息。除疑定法,人人守紀。欽定各級職位,自負其責治理。舉措得當,整齊畫一。皇帝聖明,視察四方。無論尊卑貴賤,不得違越規章。奸邪不容,務求貞良。事情不分大小,皆應努力不怠。無論遠近,務求嚴肅端莊。正直敦厚忠誠,事業方能久長。皇帝恩德,四方安定。誅亂除害。興利致福。適時勞役,百業繁足。黎民安居,不動兵戈。六親相保,盜寇盡除。歡欣受教,法規盡知。天地四方,盡為皇土。西越沙漠,南達北戶。東起東海,北越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服。功過五帝,恩澤馬牛。無人不受其德,家家安寧和睦。秦王兼有天下,立名而稱皇帝,親撫東土,到達瑯琊。列侯武城侯王離、列侯通武侯王賁、倫侯建成侯趙亥、倫侯昌武侯成、倫侯武信侯馮毋擇、丞相隗林、丞相王綰、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趙嬰、五大夫楊樛從,與議於海上。曰:「古代帝王,土地不過千里,諸侯各守受封之土,朝見與否各異。互相攻伐,亂殺不止,猶刻金石,立碑炫耀。古代五帝三王,知識教育不同,法令制度不明,借助鬼神,欺凌遠方,實不稱其名,故不能久長。他們尚未死去,諸侯業已背叛,法令名存實亡。今皇帝統一海內,設立郡縣,天下太平。顯明宗廟,施行公道德政,皇帝尊號大成。群臣齊頌皇帝,刻於金石,永作典範。」
「皇」,《說文解字注》:「大也;從自;自,始也。」後簡從「白」。「王」之上冠「白」,輝煌之王,以區別於一般「王」。始皇者,三皇,大君也。 《尚書序疏》稱皇者,以皇是美大之名,言大於帝也。 「皇」,亦指神話中的神。
中國「皇帝」稱號始於秦始皇,秦以後天子延用此稱號。創世主既然安排秦始皇成為開元第一「始·皇·帝」,所賦予其傲視天地之榮耀與威風不言而喻。更者,人類道德總體趨勢是下滑的,每個「千古英雄」有自己的上天授命。至秦時,人的道德已遠不如堯、舜時代,引用當年治理亦不能奏效,始皇帝更需有大秦新皇朝治理天下,教化子民之律法措施。如此,秦始皇功績甚巨,恩德甚大,不在三皇五帝下之情懷躍然石刻之上。
秦始皇在東巡瑯琊之中,在嶗山與「千歲翁」安期生相見。安期生師從河上公。安期生與秦始皇「語三日夜」,暢談修煉養生之道,還為始皇留書而去,並說千年後「求吾於蓬萊山」(漢劉向《列仙傳》、晉皇甫謐《高士傳》)。
第二年,秦始皇再次東巡瑯琊、之罘一帶,在登之罘後,亦刻石(《之罘刻石》)。
其辭曰:
維二十九年,時在中春,陽和方起。皇帝東遊,巡登之罘,臨照於海。從臣嘉觀,原念休烈,追誦本始。大聖作治,建定法度,顯箸綱紀。外教諸侯,光施文惠,明以義理。六國回闢,貪戾無厭,虐殺不已。皇帝哀眾,遂發討師,奮揚武德。義誅信行,威燀旁達,莫不賓服。烹滅強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極。普施明法,經緯天下,永為儀則。大矣哉!宇縣之中,承順聖意。群臣誦功,請刻於石,表垂於常式。
大意為:
始皇東遊。追溯感懷功業,追誦大業根源。聖理國家,建立法度,突出綱紀。對外施教於諸侯與文惠,使其明達義理。六國之眾,貪婪凶暴無已,殘殺不停。皇帝憐憫百姓,派師討伐,奮發武德。以正義誅之,以正信行之,威德遠及,使其皆賓服。消滅強悍,拯救百姓,安定宇內。普施法律,治理天下,成為永遠之準則。
《東觀刻石》曰:
維二十九年,皇帝春遊,覽省遠方。逮於海隅,遂登之罘,昭臨朝陽。觀望廣麗,從臣咸念,原道至明。聖法初興,清理疆內,外誅暴強。武威旁暢,振動四極,禽滅六王。闡並天下,甾害絕息,永偃戎兵。皇帝明德,經理宇內,視聽不怠。作立大義,昭設備器,咸有章旗。職臣遵分,各知所行,事無嫌疑。黔首改化,遠邇同度,臨古絕尤。常職既定,後嗣循業,長承聖治。群臣嘉德,祇誦聖烈,請刻之罘。
大意為:
始皇春遊。從臣皆感治國之道英明。聖法初興,內治本疆,外誅暴強。軍威通暢,震撼寰宇,終滅六國。一統天下,滅災絕害,永停征戰。皇帝明德,經理宇內,視聽不怠。制定大義,明設規矩,有章可循。職臣遵分,各知所行,事無嫌疑。百姓改化,遠近皆尊同法,自古絕無僅有。常職既定,後嗣循業,永保聖治。
為紀念道家修煉飛升之茅濛,秦始皇將每年十二月之臘祭改名為嘉平,《史記秦始皇本紀》曰:始皇三十一年九月庚子,(茅)盈曾祖父(茅)濛,乃於華山之中,乘雲駕龍,白日昇天。先是其邑謠歌曰:「神仙得者茅初成,駕龍上升入泰清,時下玄洲戲赤城,繼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學之臘嘉平。」始皇聞謠歌而問其故,父老具對此仙人之謠歌,勸帝求長生之術‥‥‥因改臘曰「嘉平」。茅濛之子在秦始皇身邊做侍從,故始皇帝對茅濛於華山之中乘雲駕龍,白日昇天之事瞭如指掌。茅濛後代,茅盈、茅固、茅衷皆修煉成仙,即道家歷代所尊崇之三茅真君。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第四次出巡,從上郡(今陝西榆林)過九原,經雲中、雁門、上谷、漁陽、右北平,至碣石,並且刻有著名《碣石門辭》。
其辭曰:
「遂興師旅,誅戮無道,為逆滅息。武殄暴逆,文復無罪,庶心咸服。惠論功勞,賞及牛馬,恩肥土域。皇帝奮威,德並諸侯,初一泰平。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地勢既定,黎庶無徭,天下咸撫。男樂其疇,女修其業,事各有序。惠被諸產,久並來田,莫不安所。群臣誦烈,請刻此石,垂著儀矩。」
其大意為:
興師用兵,誅滅無道,反叛平息。武力滅暴,平反無罪,民心歸服。論功行賞,惠澤牛馬,恩遍全國。皇帝奮威,德並諸侯,天下太平。拆除舊城,挖通川防,夷平險阻。地勢既平,民不服徭,天下安撫。男喜耕作,女修其業,事事井然。恩蓋百業,合力耕田,無不安居。群臣敬頌偉業,敬刻此石,永留典範規矩。
十一、身體力行,弘揚修煉
上古時代,人神同在,神蹟常顯。人們信神、修煉、得道成仙,並非罕見之事;名山大川之中,修煉得道長命數千歲者大有人在。古代聖皇們,如堯、舜、禹、黃帝等,治理天下同時,會仙訪道,修身養性,被認為是自然之事。他們在人間使命完成之後,修煉成功、圓滿飛升,也非個例。
後世之人,禮崩樂壞,道德下滑,人們離神靈越走越遠,神也越來越不向世人展示神蹟,修煉成仙逐漸成為出世修煉人之「秘」事,甚至漸漸被世人視為「神話」、幾乎不可能之事。
然而創世主沒有放棄其子民,因此不斷派使者來提醒人們修煉提升、回歸天堂是人生真正目地和最好歸宿。修身養性、返本歸真之修煉文化,乃是中華神傳文化中最值得珍貴、保護之一部份。◇(待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