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教中」議題甚囂塵上,爭議也非同小可。翻查資料,政府自1999年即已將「以普通話教授中文」訂為長遠目標。然而最近有報道引述大學研究稱未有證據顯示「普教中」能夠明顯促進中文學習。同時,有外國漢學家表示,即便學會說普通話,但對閱讀及書寫漢字並無明顯幫助。
香港主權自1997年移交,兩年後港府發表文件,將「普教中」訂為中文科遠程目標。教育局局長吳克儉5月31日稱,目前正分析一份探討中小學推行普通話教授中文的大學研究報告,暫定在7月2日於立法會委員會上詳細討論。同日,有線新聞報道指取得政府委託教育學院(現稱教育大學)就推行「普教中」進行追蹤研究的終期報告。
有線新聞引述稱,沒有明顯證據證明以普通話教授中文能夠促進中文學習。報道指,研究期間語常會要求加入學生讀、寫、聽、說等能力的量化比較,查看普通話及廣東話教授中文的分別。但結果發現,兩者並無明顯差異,且「普教中」在寫、聽、說等方面的優勢隨着年級遞減。
學中文粵音或有優勢
根據資料,本港有70%小學開設「普教中」班,但有關報告指,有學校起用普通話教師教中文,但有關教師在本科時並非修讀中文科,在聽、說方面稍有優勢,但其語文知識較弱,甚至混淆教授普通話及中文科。
雖然中國語言當中語音部份有所差異,但語音所代表的文字,卻是大同小異,使用粵語教授中文或使用普通話教授中文字並無太大分別。而學術界認為粵音與中古時代的漢語語音近似,以粵音閱讀唐宋詩詞更為貼近詩文成時的語音語調。而立法會主席曾鈺成今年3月亦在報章專欄稱以粵語學習詩詞會比較合適。
「普教中」爭議甚大,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早前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有不少調查皆指出「普教中」對於學生中文水平提升成效不彰。他認為用陌生的語言學習中文反而會令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降,且香港欠缺普通話語境,最終會得不償失,因而希望政府將「普教中」剔出遠期目標。
有修讀中文系的文字工作者表示,學習中文最重要的是要學好文字學、聲韻學及訓詁之學,這三門學問是一切國學的基礎,而用何種語言學習並不是最重要的考量,相對而言,操粵語的學生在學習聲韻學、中古聲韻時,較操普通話的學生更有優勢。他認為,學習中文最為困難之處是要學懂漢字,而教師質素尤為重要,倘若教師非中文本科出身,教授學生時難以解釋漢字造字原則及結構,會令學生有所困惑。他認為,目前香港人對「普教中」的反感,並不在於用普通話無法學好中文,而是擔心「普教中」成為政治統戰工具影響學生。
認識漢字最是困難
而對想學普通話的外國人來說,學習它的音調、詞義、單字、慣用語等猶如進入迷宮,而幅員廣大的中國大陸孕育多種地方語言及文化,普通話只是其中之一。在中國大陸生活超過20年的美國漢學家莫大衛(David Moser)認為學習普通話,不僅對外國人來說是難事,對中國人而言也不是易事。
《洛杉磯時報》6月3日報道,莫大衛學習普通話至少已有30年,他認為最難學的是漢字。以字母為主的語言,讀、說、寫的學習,是一種可以相互扶持的良性循環,但普通話不一樣,學會了說,對學習讀沒有幫助,也無助於寫的學習,即普通話讀、說、寫的學習是各自獨立的。
他說外國人學普通話後去到中國大陸,會發現與之前學的完全是兩回事,因為耳朵聽到的是各種口音及各地方言。雖然在美國也會聽到不同的口音,但中國大陸各民族、地區用的語言更多樣化,即便中共的極權專制統治,也無法壓抑各地方言。
莫大衛說,中共教育部門的數據顯示,現在還有4億中國人不會說普通話。對內陸偏遠地區的居民來說,普通話只是當局規定,出現在電視、報紙的語言或文字,雖然看得懂也不至於會錯意,但日常生活的交談,和外國人一樣,不會說。
單一語言造成文化流失
莫大衛認為,有些地區的方言,如果口音與普通話接近,強制推行普通話不會有太大的損失。與普通話天差地別的方言,如上海話、廣東話等,如果強制推行普通話,可能會造成文化的流失。例如廣東話中內含豐富的文化意涵,還有粵劇、民間故事、說書等,如果強制普通話,將使這些文化凋零。
因此,可以想見說廣東話的人不會樂見廣東話被普通話取代,有些人反對中共限制粵語廣播及電視節目,因為在他們心目中,廣東話的消失,損失的不光是一個方言,而是本地文化的落沒。
過去,普通話與方言可以共存,現在中共有意打破這個平衡關係,要在偏遠地區如西藏和新疆等地強制推行普通話,進入教育系統,要求學童不能說方言。莫大衛認為,這可能會帶來風暴,因為藏族和新疆人會認為中共在侵蝕他們的文化。
另外,莫大衛亦頗為擔憂科技對語言的影響,現代人過於依賴電腦及智能手機,已逐漸失去基本的書寫技能。莫大衛說,太太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現在他請教她某個漢字怎麼寫時,太太最常的回答是:「給我電腦,我已不知道怎麼寫了。」◇
粵語聲調文化價值略述
˙保留入聲字誦詩鏗鏘
相較普通話,粵語音韻比其四聲多出五聲,即共九聲。而當中最大特點,則是粵語保留入聲字。而入聲字,在誦讀古詩詞時,則更為鏗鏘有力,韻味十足。學生在學寫作詩文時,亦更易分清平仄。(即除陰平、陽平外,其餘字皆為入聲字。)然而,粵音中並非所有字皆有入聲字,只有在尾音收m、n及ng的字,方有對應的入聲。
˙粵語趣聞
坊間曾有傳言指,民國時期,由於孫中山為廣東人,且議會內亦有大量廣東議員,故而投票制定「國語」時,粵語險成「國語」。然而此說法流傳日久,真偽出處皆不可考,所見之人,多宛然一笑或嗤之以鼻。但其今日仍然流傳,且仍與普通話/京話作比較,則被認為是粵語地位仍未低落的表現。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