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在美東時間2025年2月13日下午舉行「對等關稅」(互惠關稅)的新聞發布會,正式宣告美國與經濟夥伴貿易戰的大幅升級,且在4月2日開徵。我們知道,對等關稅是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內就提過的計劃,因遇阻而擱置,如今希望通過行政命令來實現。
對等關稅付諸實施
特朗普表示,該計劃將適用於平均關稅稅率通常高於美國的國家,而美國將提高自己的關稅以與其對等。他表示,幾乎所有國家對美國收取的費用都遠高於美國對他們收取的,而這樣的日子已經結束了。他還舉例說,歐盟的增值稅會被視為一種關稅,美國會尋求應對措施,會考慮對使用增值稅的國家加徵關稅。新的對等關稅措施將依據與美國進行貿易的國家,其自身所採取的一系列貿易措施而制定,包括其它國家對美徵收關稅的水平,對本國產業提供的補貼、匯率,以及任何美方認為存在不公平的行為。
對於稱「在字典裏最美的詞是『關稅』」的特朗普來說,課徵關稅毋寧極其自然。事實上,美國歷史上大部份時期都對進口產品徵收關稅,直到20世紀30年代開始,隨著政府領導人接受自由貿易的理念,美國才基本放棄此政策。不過,中共國在2001年受美國幫助加入世貿組織(WTO),獲得進入全球市場的機會,但北京違反自由貿易規則的文字和精神,例如補貼國內產業和強迫在中共國的外國公司轉讓技術等等,致來自中共國的貿易使美國製造商面臨進口激增,而美國就業率下降,中美貿易赤字攀升至每年超過五千億美元。特朗普在第一任總統任期內,分別在2018和2019年對價值約3,800億美元的中共國進口商品徵收新關稅,利用關稅重振美國製造業並對抗中共國的不公平貿易行為。
拜登政府維持了這些關稅,且在2024年對價值額外180億美元的中共國商品徵收了更高關稅。這股加徵關稅的潮流也蔓延到歐盟,2024年10月初,投票決定對來自中共國的電動汽車徵收高達45%的關稅。
一石多鳥的關稅政策
所以,21世紀由特朗普帶頭祭出的關稅,對象都是中共國。不過,2025年,特朗普回歸之後,對象卻遍及全球,特別是墨西哥和加拿大,除了訴求「公平對等貿易」之外,還加入其他目的。正如特朗普的貿易高級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所言:「關稅有雙重目的,首輪關稅重點是確保美國邊境安全並阻止芬太尼的流入。」特朗普在2月1日簽署行政命令,對來自墨西哥和加拿大的進口產品徵收25%關稅,並對中共國商品加徵10%關稅,目的就在應對芬太尼和非法移民進入美國造成的國家緊急狀態,而墨西哥和加拿大也果真加強對邊境管控的行動力度,因而得到30天的關稅延期,結果是:穿越美加、美墨邊境的移民和非法毒品數量減少了。
在特朗普就職首日,白宮發表《美國優先貿易政策文件》,強調通過調查、審查,以及潛在的關稅和其他貿易限制,來應對不公平的貿易行為,同時保護美國產業並維護國家安全。其重點則在量化中共國不公平貿易行為所造成的經濟損害,以及可能重新考慮給予中共國的永久正常貿易關係(PNTR,也稱最惠國待遇)。納瓦羅表示,「將以有節制的方式進行,並將以一種有利於美國人民的方式進行。」至於關稅和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對於美國消費者和企業的影響,納瓦羅稱正在採取的行動將由明確的數據驅動,這些數據包括死於芬太尼過量服用的美國人數量、移民流動和貿易不平衡等問題。他表示,如果關稅政策成功,特朗普的貿易計劃將「結構性轉變美國經濟」,美國經濟將從過度依賴所得稅和國稅局,轉變為也依賴關稅收入和外稅局。由於納瓦羅是特朗普最信任的策士,他對特朗普更是忠心耿耿,而且是傑出的政經學家,特朗普應會接納他的建議做決策。那麼,這種一石多鳥的關稅政策,會不會如願收效。讓美國再次偉大、製造業回流、就業提升、經濟繁榮,進而促使中共國結構改變成為自由民主體制,終而讓全球秩序重構為公平、公正、安全、自由、和諧的生活投資環境讓自由貿易比較利益原理實現呢?
由特朗普第一任的經驗,在關稅、貿易戰經濟學實施下,短短五百天就使美國的經濟出現有史以來最強勁的成長趨勢,而失業率和就業率都創下最佳紀錄,「特朗普奇蹟」也傳了出來。然而就在特朗普利用「關稅」這項武器與中共進行貿易戰,「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逼迫中共國進行「結構改革」,拉中共下台讓中國政治自由,進而建立真實、法治社會的關鍵時刻,新冠疫情在武漢爆發,並荼毒全球,讓美國經濟社會受到重擊,更在選舉作弊疑雲下,特朗普連任失敗。民主黨拜登主政後,雖未停止抗共,但中美貿易戰也未升溫。而國際情勢在俄烏戰、中東戰火下,美國無力調和,中共國則趁機撈取利益並緩解經濟崩跌,且形成俄中伊新軸心。最可憂的是所謂「現代進步觀念」化為實際政策並施行,不但企業經營在「DEI」計劃下,失去競爭力,美國的傳統文化、家庭和許多方面都在崩潰,共產主義的「假、惡、鬥」侵蝕美國社會,人民不再相信上帝、缺乏道德,「人人為近敵」步步逼近,仇恨、暴力抗爭將美國撕裂,「奴役社會」近在眼前。
重振覺醒的美國
幸運的是,物極必反,美國人畢竟還是覺醒了,2024年底,再投票將堅忍不拔、毅力堅強的特朗普迎回白宮。臥薪嚐膽充份準備的特朗普,結集志同道合的信神、愛國的正義幹練人才,快速精準的以「行政命令」進行「安內攘外」事務。看似兩種事務,其實是同一件任務,就是「消除中共」。畢竟美國內部兩大黨的對立、仇視,係導因於中共的滲透,而當今全球也都被中共悄悄佔領,各個國際組織也都是一樣。特朗普在2016年之所以參與總統大選,就是洞悉情況危殆,想藉由當選美國總統來掃除邪魔拯救人類,由「重振美國」、「重創中共國」、「重建世界」的施政三部曲可知一斑。2016~2020年任期,藉「課徵關稅」從事「中美貿易戰」,已將當時如日中天的「厲害了我的國」之中共國打趴在地,但在新冠病毒干擾下功虧一簣。歷經四年重新再起,特朗普不但重拾「關稅」大棒,還將之進化成為大斧向全球大力砍下。正如特朗普所言,必須嘗受「短期」的苦難,才能雲開見月明。我們但見美國內部左派民主黨及社會主義者,以暴力抗議和司法武器阻擋改革,各國也可能準備著「報復關稅」來對抗,而全球股市也跟隨著特朗普的舉動暴起暴落,震盪不已。特朗普能不能堅持到底呢?
我們還是回過頭來觀察特朗普的關稅,即使說有多重目的,在最重要的經濟面上,還是要解決美國的「雙赤字」,亦即「貿易赤字」和「預算赤字」。其實,美國的雙赤字問題早已存在,1980年代更是吵得沸沸揚揚,美國列根總統就曾喟嘆這個問題是他八年任期內的一大瑕疵,布殊上台後,更將此課題當成首要之務。迄今30多年過去,這個問題不但沒解決還越來越嚴重,由美國政府多次傳出關門就可知一斑。不過,「雙赤字」究竟是不是問題?是的話,又該如何解決?
財政平衡和貿易平衡其實都是常識。就前者而言,政府應人民的需要而出現,本身的收入來自人民,一般以稅收表示,且是人民自願繳納的,也可用「服務費」表示,所以應該是「量入為出」。
而政府到底要為人民做麼事,原本應由人民提出,或由代表人民監督的民意代表表達,政府經由各種管道蒐集有關資訊後,以「年度預算」方式呈現,理論上收支應平衡。
「功能性財政」值得商榷
不過,由於「功能性財政」理論的出現,將「量入為出」轉為「量出為入」,各國政府在租稅收入成長有限下,乃以舉債作為擴張支出的財源,加上選舉時候選人大開公共建設的支票,以及1930年代全球經濟大恐慌出現,凱因斯(J. M. Keynes)的「政府創造有效需求」理論被廣泛採用,政府乃主動提出各種花大錢的政策,在政府的「赤字財政」觀念被廣泛接受後,政府的收支難平衡,而且支出往往多於收入,於是要「舉債」支應。放眼全球,在各個社會裏,不只地方政府,連中央政府都債務繁重。早在十多年前,「大債時代」這個詞就已是暢銷書的書名。由「債務危機」響徹雲霄,即可得知問題非常嚴重。
在2012年「歐債危機」之際,解決之道就有「撙節」和「成長」兩派的主張,前者主張刪減政府支出,後者主張擴大舉債促進支出刺激經濟增長。由「量化寬鬆」QE貨幣政策的實施,乃至「大撒幣」的廣泛出現,而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QE創造者柏南克(Ben S. Bernanke),表彰其對降低金融危機、經濟蕭條風險有所貢獻,就可得知「成長派」是獲勝一方。
該派的領導者是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 Krugman),這位「青出於藍、更勝於藍」的凱因斯傳人,在其2012年出版的《終結大蕭條》(End This Depression Now!)書中大力批判主張「撙節」者,認為國債不必還,按揭契約也可打消。他將「以債養債」換成「以債療債」,亦即,繼續舉債是正確的,而當時各國政府「印鈔救市」、「振興經濟方案」之所以效果不彰,是因為「力道、強度、規模」不夠大。他也認為通貨膨脹不會發生,而發動戰爭讓政府支出大增也是解決蕭條、需求不足的方法。
欠債要還,人的責任
話說回來,「債」者「負欠之財也」,而「債」字可拆解為「人」和「責」兩個字,所以「債」是欠人家的財務,是欠債者的「責任」,也就是說,欠債的人有還債的責任。既然「債」是人的責任,「還債」乃天經地義的。所以,在舉債的當下,必須要有完善的規劃,借多少、條件如何、何時還、如何賺錢來還都要盤算清楚。
不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不但債務型態愈多,金融炒作、金錢遊戲、賭風日熾,社會風氣也轉變,借貸不但成為理所當然,還有「舉債是高貴行為」的宣傳,而「賴債」、有錢不還竟愈普遍,還有「舉大債不還」者自己還理直氣壯,且竟然還有人羨慕其有辦法呢!
這樣子的風氣不但瀰漫民間,全球政府也都習以為常,於是「公債」(公部門的債)氾濫成災,寅吃卯糧的結果,「債」不只落在當代人身上,還要由後代子孫繼續承擔,於是「債留子孫」越演越烈。為防止崩壞局面出現,不但要喚回「債是人的責任」之理念,還必需在「開源節流」的「節流」上努力,而當前的政府應奉行「撙節」政策實在是非常必要的。在自由民主社會裏,身為「頭家」、「主人」的每個人,為了「永續發展」、「明天要更好」,趕緊清醒自己,拾回「誠信」倫理,對那些只「活在當下、沒有明天」的錯誤理念和政策說「不!」
至於貿易平衡,就「互通有無」,「我生產的好東西換你生產的好東西」之本質來看,應是很明確的,而「貿易」指的是「國際貿易」,亦即「國與國之間的交易」,也就是「兩國間各自生產的好東西互相交換」,目的是增進彼此的福祉,當今是以「出口」和「進口」來表示,以「實物」來說,也是「平衡」。但在交易媒介,尤其所謂「貨幣」出現之後,「交易」、「互換」的本質就被掩蓋住,而當今「出口大於進口稱為順差,反之則是逆差」順理成章,而「順」是好,「逆」是壞也是理所當然,所以各國都努力尋求「出口大於進口」,且多多益善,當今就是「外匯存底愈多愈好」。不過,「外匯」是外國貨幣,通常是美元,而外幣在本國必須換成本國貨幣才可使用,且貨幣由央行印製,於是外匯就流到央行。所以,外匯存底愈多,民間的本國貨幣也愈多,於是物價或會普遍提升演成通貨膨脹,或者游資氾濫成災,股市、樓市等資產膨脹,金錢遊戲熾熱,金融風暴來到,斑斑史跡可考。
說到底,財政平衡、貿易平衡是理想狀態,長期失衡將演變成全球金融風暴或經濟大恐慌,而美國這個全球經濟引擎則往往是源頭,因此美國的雙赤字是個嚴重問題。就1980年代的研究結果,美國雙赤字這個威脅美國成長與繁榮的主因,是在政府支出的浪費及不當的稅負,釜底抽薪之計是檢討政府的社會福利、醫療保險及醫療補助計劃,以及政府委託民間進行的專案計劃中所隱藏的稅務,並且應檢討政府對個人及企業界所施加的過度且不當的管制,阻礙科技創新的方法,以及日益囂張的保護主義等。簡而言之,如何約束政府力量的不當擴張、如何讓市場機能更能發揮就是關鍵,而各國央行採行不智的干預措施和各種產業保護政策也都是罪魁禍首。
時至今日,美國的雙赤字不減反增,特朗普2.0對於美國本身採行簡政輕稅、小而有能政府的議程,成立效率部(DOGE)進行瘦身,對外則以「關稅」逼迫各國放棄保護政策,以「對等關稅」、「公平貿易」原則朝向「零關稅」目標邁進,讓自由經濟體制籠罩全球。除了各種既得利益者的反抗阻礙必須化解外,共產中國更非解體不可。
這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戰,其艱難險阻之大,代價之高自不待言,在體悟到「上帝放過我的命,要我重建美國的偉大」的特朗普來說,必然會義無反顧、勇往直前、披荊斬棘、殫精竭慮、信守承諾,讓「使命必達」終至「講信修睦、分工合作、整然有序和諧社會的世界」實現。
但願!!#
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