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中共持續加大的軍事威脅和全面壓力,3月13日,賴清德首次在官方場合明確將中共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並宣布恢復軍事審判制度,專責處理現役軍人涉叛亂、洩密、利敵等重大案件。3月20日,賴清德在出席台灣美國商會活動時表示:目前台灣的國防預算約佔GDP的2.5%,政府將優先編列特別預算,讓國防預算達到GDP的3%以上的目標,持續推動國防改革,強化台灣自我防衛力量。而自4月1日起,軍隊大幅加薪,以解決徵兵困難與人員流失問題,確保台灣擁有穩定的防衛能力。

可見賴清德抗共立場堅定。但是,賴清德要增強軍備,首先要解決錢的問題,必須過三道財政大關。

第一關:打破預算僵局

去年8月22日,行政院會通過2025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其中整體國防預算新台幣6,470億元(歲出編列4,760億元,加計新式戰機採購及海空戰力提升計劃採購特別預算904億元,非營業特種基金806億元),同比約增7.7%,佔GDP比重接近2.5%。

然而,總預算案被反對派佔多數的立法院卡住了。行政、立法兩院院長聯名午宴不成功,賴清德邀集立法、行政、司法、監察、考試院首長召開憲政史上首次的五院會商不成功,行政院申請覆核也不成功,這時民間團體對在野黨立委展開「大罷免」行動……預算僵局持續至今。

雖然,台灣預算法有「不關門機制」的設計(美國沒有),總預算案未能於期限內完成議決,各機關預算之執行,按「馬照跑、舞照跳」的原則處理,不會停止政府一般政事的運作。但是,賴清德的施政畢竟大受掣肘。而且,這是賴清德政府第一次提交總預算案,難道以後三年都要重演今年的故事嗎?打破預算僵局,終究是賴清德要過的一道大關。

第二關:大幅提升國防預算 特朗普提議佔GDP比重10%

台灣國防預算佔GDP比重,長期偏低。2005年,陳水扁表示,為強化國防,提升自我防衛能力,國防預算應逐年增加,並儘可能在三年內達到GDP的3%。2017年,蔡英文向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莫健承諾未來每年增加2%的國防預算,而且必要的時候會動用特別預算來採購武器裝備,會讓台灣的國防預算比例提高到3%,符合美國的呼籲。

不過,蔡英文任內8年(2016—2024),台灣國防預算從3,192億提升至5,351億元,增幅超過67%,總體國防開支佔GDP比率,從大約2%升至2.5%,仍沒兌現3%的承諾。由此可見,國防預算佔GDP的3%這一目標,對台灣而言,多麼不容易。賴清德要達成這一目標,是要付出一定政治代價的。

可問題是,就當前的兩岸關係、台海形勢,以及整個的全球戰略格局演變趨勢,在美國看來,3%只是下限,而非上限。特朗普曾放話要台灣的國防預算達到GDP的10%。特朗普的前國家安全顧問曾建議為5%。3月4日,特朗普提名的國防部負責政策的副部長科爾比(Elbridge Colby)在參議院確認聽證會上警告說,台灣現在做得太少了,需要大幅增加國防支出至GDP的10%左右,才能阻止中共的侵略戰爭。

美國官員和議員多次表示,美國對台灣國防的緊迫感,不應超過台灣自身的的急迫感。這對台灣政府造成了巨大的壓力。雖然台灣現階段沒有能力按照美國的要求將國防預算提高到10%的GDP佔比,但大幅度增加軍費支出卻是不可避免的。

比較而言,南韓的國防支出佔GDP的3%(2024年GDP1.86萬億美元,是台灣的2倍多),以色列約佔5%、2025年將達到6.5%,烏克蘭的鄰國波蘭的佔比是5%(波蘭與俄關係緊張)。另外,在特朗普的壓力,歐盟近日推出萬億「重新武裝歐洲計劃」,國防支出佔GDP的比重有望達到3.5%。

如何確定一個能讓美國接受的合理的軍費目標,是賴清德要過的另一道關。

第三關:台灣財政框架大改

長期以來,台灣簡政輕稅。根據台灣財政部數據,2024年台灣租稅負擔率(即政府稅收佔GDP或GNP的比率)創近26年新高,也僅僅只有14.7%。這顯著低於2023年美國的19.1%、南韓的20.4%、日本的21.2%(2022年)及歐洲國家(大約介於20%至44%)。若是含社會安全捐,台灣2023年租稅負擔率為20.5%,也低於日本(2022年)的34.4%、南韓的28.9%、美國25.2%、德國的38.1%、荷蘭的38.5%、法國的43.8%、意大利的42.8%。

如此之低的租稅負擔率,大大限制了台灣政府的財政支出能力,造成了一定的國債負擔。2003年行政院曾核定「財政改革方案」,國民租稅負擔率每2年提高1%,但之後8年僅上升1.1個百分點,遠低於4個百分點之目標。這樣一種財政框架,必然難以大幅提高國防預算。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林穎佑分析:2025年台灣GDP預估值約為26兆4,493億元新台幣,如果國防預算達到GDP的10%,總額則將高達新台幣2兆6,449億元,相當於現行國防預算的4倍以上。而2025年中央政府總預算原編列為3兆1,324億元,如果國防預算增至2兆6,449億元,則將佔總歲出比例的84%至90%,這意味著,政府在教育、醫療、社會福利、基礎建設等其它領域的支出,將只剩約10%至16%的預算空間。

事實上,即使國防預算達到GDP的5%,其佔中央政府總預算的比例也高達40%以上,任何一個民主政府在和平時期都不可能這麼做。

因此,如果大幅提升國防預算是不可避免的,那麼,就不得不打破現有財政框架,提升台灣的租稅負擔率。可這,又必須得到民意認可和各黨派支持。這又是賴清德要過的一大關。

結語

當前的預算僵局,意味著台灣的政治分裂。而中共對台的威脅越來越大,台海情勢越來越緊張,美國對台的戰備要求也越發高。如何化解分歧、凝聚共識,朝野合作,跨越這三大財政關,不僅是對賴清德政治領導力的考驗,更是對台灣各政黨和民眾是否真正齊心護台的考驗。#

《大紀元》首發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