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依賴對外貿易獲取財富的中共政權,在應對特朗普加徵關稅的方式上,口頭上的強硬與實際上的做法落差巨大。顯示出中共應對中美貿易戰2.0的有心無力、色厲內荏。

中共對美國農產品加稅 面子之爭

特朗普宣布對中國額外加徵的10%關稅於3月4日生效,使得對中國商品關稅達20%。

中共國務院當日公告,自3月10日起,將對原產於美國的「雞肉、小麥、玉米、棉花加徵15%關稅」,並且將對「高粱、大豆、豬肉、牛肉、水產品、水果、蔬菜、乳製品加徵10%關稅」。

至此,中共對進口美農產品絕大部份加徵了關稅,包括出口額最多的大豆,去年達120億美元。

特朗普承認加稅會造成「一點干擾」,他告訴美國農民在美國境內銷售。在2018年貿易戰中,美國農業損失270億美元,但從聯邦政府獲得了高達230億美元的補償。

台灣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對《大紀元》表示,在國際貿易裏,農產品佔比一般都非常低,但卻是貿易衝突最嚴重的地方。

他解釋說,現在農業在各個國家GDP佔比都是個位數,但農業是最根本的產業,政治上非常重要。無論貿易上賺了多少錢,如果農業受損,往往會引起比較大的政治波動。

「中共也看到了這一點,挑一個數額很小但有威嚇效果的產品,特別是黃豆。」

邱俊榮表示,對中共而言,其實沒有太多的選項,農產品比較容易找到替代品,對自己傷害比較小。現在只是虛張聲勢,做了反制的樣子,對國內好有一些交代,起到內宣的效果。

美國聖托馬斯大學國際研究講座教授葉耀元對《大紀元》表示,中共不能輸掉面子,美國用甚麼打過來,它就用甚麼方式懟回去。

「當然中國很多人也知道,講白了抗美是口號,不是實質生活上的東西。」

擔心貿易戰擴大 中共色厲內荏

對於美國加徵關稅,中共官方反應強烈。

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表示,美方通過提高關稅以恩報怨,「我想重申,中國人民從不怕惡、不信鬼,從來沒有受過欺凌。」

但有意思的是,美國對中國商品普遍加稅率累計已達到20%,但中共只是選擇性對美國農產品加稅,稅率只有10%-15% ,而不是對等的20%。

這可能反映出中共懼怕中美貿易戰擴大,還想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因此色厲內荏,口頭上與實際上做法表現不一。

《華爾街日報》曾道出其中原因:習近平在美中第一輪貿易戰中得到的教訓是,如果中國等比例加徵關稅,以反制特朗普的關稅上調,那麼中方的損失更大。

邱俊榮表示,美國對中國有很多政策工具可用,但中共沒有甚麼籌碼,彼此依賴程度落差太大了。很難想像中共會對美國同樣去做甚麼反壟斷調查或出口管制,那是沒有意義的事情。

「基本上美國不太依賴中國市場,對美國的制裁只會惹怒美國。」他說,對中共來講,它有點投鼠忌器,如果反制得太厲害的話,將來的後挫力可能會更大。

但邱俊榮認為,現在特朗普重點在削減貿易逆差,中共限制美國農產品進口,一定會導致美國逆差擴大。如果逆差擴大,特朗普沒有更積極的反應才奇怪。

他說,本來特朗普就對中共有特定的考慮(如不公平的貿易手段),現在已經箭在弦上,一些政策可能馬上就要上路, 如對等關稅、取消最惠國待遇。

「這些政策下去,對中國還是有非常致命的打擊,特朗普過去說過,要對中國課200%的關稅,事實上從貿易的角度來講,課到100%,已經沒有辦法再出口了,等於是禁止性關稅。」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DAVY J.Wong)對《大紀元》表示,北京現在加稅是對特朗普20%關稅的對等反擊,顯示它的籌碼不多。

他認為,表面上看,北京只加徵了15%到15%的關稅,好像表示克制。但其實一直非常欺騙性把關稅分成三部份,一個叫關稅,一個叫增值稅,另外一個叫消費稅。

他說,中國所有進口的關稅,都要徵收增值稅(VAT),一般進口農產品需要繳納9%或13%的增值稅,煙、酒等還要徵收消費稅。所以哪怕只徵收10%到15%,最終的結果到消費者手上,差不多要達到20%以上。等於重複徵收的稅上稅。

「只徵收10%到15%,是讓北京在未來的談判保留足夠大的空間,不再表面激化,凸顯在政治方面的謹慎,但內心裏有一些小心思、小手段。」

中國糧食自給率不足 中共掩飾不了內心恐慌

事實上,中共雖然取巧將美國農產品武器化,但它更擔心農產品被其它國家武器化,如果因此而造成饑荒,那對中共是要命的事情。從歷史上看,中國的饑荒和糧食危機時會引發政治動盪和政權垮台。

因此,確保14億人吃飽飯仍然是中共頭號政治任務。

從2012年到2022年,中共黨魁習近平67次直接談及糧食安全問題,多次強調「要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裏」。

但與此同時,2000年至2020年間,中國的糧食自給率從93.6%下降到 65.8%。

俄亥俄州普萊恩城(Plain City)一塊鬱鬱蔥蔥的大豆田。(Charlotte Cuthbertson/英文大紀元)
俄亥俄州普萊恩城(Plain City)一塊鬱鬱蔥蔥的大豆田。(Charlotte Cuthbertson/英文大紀元)

自2004年以來一直是農產品淨進口國,如今中國進口的農產品(包括大豆、玉米、小麥、大米和乳製品)數量超過任何其它國家。

2021年,中國食用油進口依存度達到近70%,幾乎與原油進口依存度相當。中國的大豆自給率在2000年時為62.4%,20年後已經降至16.6%。

由於中國種植某些食品的成本較高且效率較低,進口產品往往比本土產品更便宜。中國種植大豆的成本是美國的1.3 倍,產量卻低60%。

2010年3月24日,雲南曲靖,旱災令農田龜裂,農民無法耕種,生計大受影響。(法新社)
2010年3月24日,雲南曲靖,旱災令農田龜裂,農民無法耕種,生計大受影響。(法新社)

每年越來越頻繁的旱洪災害,已經影響到中國人的糧食安全。2023年《自然》雜誌一項研究發現,過去20年,極端降雨導致中國水稻產量下降了8 % 。

隨著可耕地面積不斷減少,中國對糧食進口的依賴可能會加劇。

因此,在對美制裁的同時,中共掩飾不了內心恐慌。趕在特朗普上台宣誓之前一直在買美國大豆,也加大了對巴西大豆的採購力度。

路透社報道,中共近三年大量囤積糧食,尤其在大米小麥,囤積的糧食大概是全球的一個儲備量的50%-60%。

黃大衛表示,反制一定程度是雙刃劍,加稅會加劇國內食品價格壓力,尤其大豆。雖然美國大豆的份額可以轉向巴西,但是問題是轉向巴西也會導致巴西大豆的價格上漲,阿根廷最近跟中國的關係沒有那麼友好。

邱俊榮表示,中共所謂的貿易反制,可能很短暫,畢竟糧食安全是不能開玩笑的,這跟限制澳洲的小龍蝦或紅酒不太一樣。

「長期而言,如果中共還是著重於它的糧食安全的話,買美國的黃豆還是最划算的事情。美國的黃豆品質比巴西的好,含水量比較低,比較耐存放。」

邱俊榮表示,激怒特朗普也不是好事情,如果中共真的想要坐到談判桌上,估計會先把黃豆端到枱面上來。#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