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論語‧八佾‧二十一》)

【註釋】

管仲:今安徽省潁上縣人,卒於公元前645年。出身貧苦,有雄才偉略,輔佐齊桓公,使得齊國成為春秋第一霸主。《管子》一書(或以為託名之著),原為86篇,至唐又亡佚10篇,今本存76篇。

三歸:有多種說法。楊伯峻贊同「是所謂三歸者,市租之常例之歸之公者也。桓公既霸,遂以賞管仲。」其譯文為「他(管仲)收取了人民的大量的市租」。本文暫且將「三歸」翻譯為管仲有三處府第可歸。

樹塞門:古人屏亦稱樹。古禮,天子諸侯於門外立屏以別內外,相當於屏風、照壁等。

反坫:坫,音diàn,以土築之,可以放器物;後世改以木製,飾以朱漆,略如今之矮腳几。古禮,兩君相宴,主人酌酒進賓,賓在筵前受爵,飲畢,置虛爵於坫上,此謂反爵。此反爵之坫,僅天子與諸侯得有之。若君宴臣,僅置爵於兩竹筐之內,此兩竹筐置堂下,不置堂上。

【討論】

管仲,春秋前期的著名人物,齊桓公得他輔佐成為「春秋五伯(霸)」之首。孔子出生時,管仲已經去世九十多年。《論語》中孔子有四處評價管仲。另外三處正面評價(見《憲問篇》),只有本章明顯是貶意。

本章中,孔子開始就說,管仲的器量真小呀!然後,有人問:管仲節儉嗎?孔子說:管仲有三處家,各處各項職事,都設有專人而不相兼職,哪能算儉?有人問:那麼,管仲懂禮嗎?孔子說:國君在大門外有屏,管仲家大門外也有屏;國君為了兩國友好而設宴會時有反坫,管仲也有反坫宴;管仲如果算懂禮,那還有誰不懂禮!

孔子說的這些事,管仲應該確實有。不過,管仲這麼高明的人,為甚麼要這麼做呢?可能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且看兩則資料。

其一,《戰國策》中有一段話說:在齊桓公的宮中,一共擁有7個市場和700個妓院,齊國人都斥責他,於是齊國相國管仲就故意在自己家築台,並命名為「三歸台」,目的就是為桓公掩飾過錯,自己並非有意傷害民心。

其二,《說苑‧尊賢》也有一段話:齊桓公使管仲治國,管仲對曰:「賤不能臨貴。」桓公以為上卿而國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對曰:「貧不能使富。」桓公賜之齊國市租一年而國不治,桓公曰何故?對曰:「疏不能制親。」桓公立以為仲父。齊國大安,而遂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賢,不得此三權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

其實,孔子對管仲的歷史功績是高度評價的。在本章說「管仲之器小哉!」可能重心並不在說管仲的不儉、不知禮,而是在大發感慨。感慨甚麼呢?

感慨管仲只是做了個「賢大夫」而已。《荀子‧臣道》云:「齊之管仲,晉之咎犯,楚之孫叔敖,可謂功臣矣。殷之伊尹,周之太公,可謂聖臣矣。」以管仲之材,難道就不能做「聖臣」嗎?難道就不能輔佐齊桓公去創造商湯、周文王周武王那樣的輝煌,為甚麼僅僅滿足於作個「伯(霸)」呢?後來,孟子大概也是從這個角度出發,不屑於談管仲(他對公孫丑說,曾子的兒子曾皙都不願意與管仲相提併論,我怎麼會願意跟他相比呢),說:「管仲得君如彼其專也,行乎國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孟子‧公孫丑上》)

孔子以周公為榜樣,有遠大抱負,可惜時運不濟,不得施展。而管仲與齊桓公,那可是千年難得之遇。如果孔子也有管仲的機遇,那歷史可能就得改寫了。

不過,話說回來,春秋禮壞樂崩,管仲真能扭轉歷史潮流嗎?有天命,人力不可強求。孔子是知天命之人,甚麼都知道,只是感傷時世,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而已。

主要參考資料

《論語註疏》(十三經註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
《四書直解》(張居正,九州出版社)
《論語新解》(錢穆著,三聯書店)
《論語譯註》(楊伯峻著,中華書局)
《論語今註今譯》(毛子水註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論語三百講》(傅佩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論語譯註》(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論語本解(修訂版)》(孫欽善著,三聯書店)
《【顧家寧】事君與內外:《論語》管仲評價發微》(https://www.rujiazg.com/article/22167)

(看更多【論語說】系列文章。)#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