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運輸及房屋局局長、教大公共行政學講座教授張炳良今日(4日)在《明報》發表文章表示,隨國際地緣政治,以及大陸經濟近幾年的下滑,內外市場結構急變、人口結構老化,政府面對的財赤危機已並非周期性,而是結構問題。他建議政府重建財政紀律,但切忌一刀切,提倡先考慮凍薪、精簡機構與程序,高官與議員亦應與民共渡時艱。
張炳良在文中指出,指現屆政府「求成心切、大興土木、廣開戰線」,財政儲備已由2018年3月底1.1萬億元高位,大降至去年10月的5,709億元,只相當於9個月左右的政府支出。
《基本法》第107條規定「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不過張炳良指出,隨着當局開放政制,香港主權移交後「需求政治」冒起,無論是地方民生還是工商專業界別利益皆持續膨脹。公共部門易擴難收,這樣的模式若要維持下去,既靠理財紀律及責任政治,更賴經濟不斷增長,否則必有收支失衡的一天。
他續說,香港主權移交後政府內部的財政紀律因內外壓力而逐漸鬆弛,有時更出現高層的民粹與花錢解決問題作風;結合各黨派與利益團體「下單」,派錢成為慣常手段去博取好感,從而增加財政結構上的長期負擔。
張炳良又指,過去30年香港賴以維持經濟前進的兩大要素起了變化。現時中美交惡,2019年後外資對香港前途感疑惑,有予看淡。全球貿易及生產鏈干擾漸成新常態,香港原有的貿易及物流優勢受挫。另外香港越來越依賴「北水」,旅遊業靠大陸旅客,人才也依賴大陸,近幾年大陸經濟挫折,香港自然受打擊,他並反問:「當國家經濟再好時,香港是否仍必然好?不能一廂情願」,更指出關鍵在於香港能否維持獨特性及國際化。
張炳良建議當局「不等運轉」,務實開源,有策略、有針對地扭轉經濟處境及國際觀感;以及政府須重建財政紀律,但切忌一刀切收縮服務和社會投資、公務員及公共機構減薪。他提倡先考慮凍薪、精簡機構與程序、減少營商負擔,並認真檢視近年巨額項目的成本效益,「高官、議員更應率先與民共渡時艱,才符合『滅赤正義』」。@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