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於Covid-19疫情期間出世的嬰兒,過敏症發病率比疫情前出生的多46%,原因與過度消毒有關。
為深入了解疫情期間加強環境衞生的措施及習慣如何影響嬰幼兒的腸道微生態及其副作用,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開展一項名為「三歲定八十(MoMmy)」的大型母嬰長期追蹤研究,比較疫情前及疫情期間出生嬰兒的腸道微生態及出生後首年的濕疹發病率。
研究團隊分析了1,152個兒童數據,結果發現,於疫情期間出生的嬰兒的過敏症發病率比疫情前出生的嬰兒增加46%。研究人員再利用700個嬰兒糞便樣本進行分析,發現疫情期間出生的嬰兒的腸道菌群的物種多樣性和豐富性降低,且明顯缺少了建構免疫功能的天然抗菌肽基因(antimicrobial peptide resistance genes),研究結果最近於國際腸胃學期刊《Gut Microbes》發表。
近年不少研究發現,腸道微生態失衡與多種皮膚疾病有密切關係,包括濕疹、暗瘡、蕁麻疹、銀屑病甚至脫髮等。腸道微生物是調節免疫系統的重要因素,「腸–皮膚軸」(gut-skin axis)指腸道菌群與皮膚之間的相互關係。嬰幼兒期身處環境會影響腸道微生態之形成,清潔的環境雖然減少感染惡菌的機會,但同時亦會減低細菌促進免疫系統健康發展的功能,而濫用抗生素亦令腸道進一步失去益菌,令微生態失衡更嚴重。
中大醫學院麻醉及深切治療學系助理教授及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MagIC)首席科學家張琳教授表示,研究顯示過度清潔消毒阻礙嬰兒的腸道微生態健康發展,增加患上濕疹等過敏症的風險。團隊呼籲家長,審視日常的消毒習慣,「避免矯枉過正,讓孩子多接觸不同的環境,去改善腸道微生態發展,以減低他們日後成長遇上的過敏風險」。
中大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兒科教授梁廷勳表示:「我們觀察到新冠疫情出現後的嬰幼兒濕疹個案上升,相信是衞生及消毒習慣改變所導致。透過調整腸道微生態,可以改善小童及成人的濕疹,提升他們的生活質素。」
另外,中大醫學院團隊建立了大型生物樣本及數據庫,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宏基因組學(metagenomics),研發了針對兒童 (SIM03)及成人濕疹(SIM05)的微生態組合,並以微囊鎖活菌技術(microencapsulation)製成口服配方,更容易在腸道定植。
團隊分別進行了小童及成人患上中度至嚴重濕疹的臨床研究,初步研究發現患者服用配方12星期後,濕疹嚴重程度減輕,生活及睡眠質素亦明顯改善。團隊同時分析小童參加者的糞便樣本,發現他們服用配方後腸道益菌增加23種。研究結果已發表於國際期刊《Nature自然》旗下的《Scientific Reports》。@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