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到,東風解凍!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是冬盡春立的標誌。「句芒一夜長精神,臘後風頭已見春」(韓偓《早起探春》)句芒神即春神,在一夜間讓人間長了精神,讓風兒捎來春氣。2025年2月3日冬去春立時間在22時10分。不管好年、歹年,立春這一節氣到來,都是令人心身振奮歡暢的一刻。一年之計在於春!怎樣利用立春陽氣生發的時機,為自己打造一年的好綵頭呢?從代代相傳的智慧中可以得到一些啟發。

一、天人合一 敬天應時勤耕

《史記·天官書》:「立春日,四時之始也。」這一天是二十四節氣的起始。看官可知中華古人在體現天人合一的生活中有多重視「立春」?周代的月令詳細記載了迎接立春的儀禮,從天子官員老百姓,都掌握立春之時,為新的一年創造好綵頭!

在立春前三天,天子先行齋戒,在立春之日「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立春之後擇定良辰吉時,天子在田裏親身示範春耕,勸導百姓努力勤耕種。《詩經‧周頌‧載芟》:「載芟載柞,其耕澤澤」,描寫天子親耕的場景,除草、除枯木、潤澤萬物,以豐富庶民之用。

從周下至清朝,「立春」日敬天、勤農的儀式都極受重視。東漢時於立春泥塑「土牛」和「耕人」。根據《後漢書‧禮儀志上》記載,立春日五更前,從京師百官到地方各級官員、小令,都要穿著青衣在官府門外塑立「土牛」和「耕人」,同時在泥地上插上青旗,以告知民眾春天來了,要勤耕種了。

宋代宮中在立春前一日進大春牛,立春日用五色絲綵杖鞭牛,叫「鞭春」(《東京夢華錄》)清朝時,立春日當天,皇帝、皇太后、皇后到午門外迎接芒神(春神、勾芒神)、土牛、春山回宮。宮內行禮完畢,順天府尹就引土牛回府署擊土牛「打春」,以勸農努力春耕,也稱「擊春」。然後呈上「春牛圖」、「春牛春花」。(《燕京歲時記》)後來民間也演變出真人扮演芒神「鞭春」的習俗。

木板年畫家陳永欽畫《春牛圖》。(蔡上海/大紀元)
木板年畫家陳永欽畫《春牛圖》。(蔡上海/大紀元)

勤耕是豐盛生活的希望,代代相傳的立春儀典與風俗展示給我們:敬天順時的精神是盛生活的強大後盾。

二、同化立春寬慈的精神

立春東風解凍,洋溢著寬和融洽的氣息,散布人際之間。立春這一天,周天子出宮迎春神還朝後,在宮中慶祝立春,並獎賞公卿、諸侯、大夫各級官員,同時施惠百姓。官府撫恤、慰勞孤寡,訪問民間所苦,賑濟不足,出巡的使者遵行風俗,勸民耕桑,用來慰勞百姓的米糧達二千石。後漢時,也在立春賞賜文武官。(《通典‧職官十七‧祿秩》)

漢朝立春日下寬大書,罪非殊死,暫不審判執行死刑,直到立秋。(《續漢禮儀志》)唐朝貞觀之制也有同樣的寬大法規:「從立春至秋分,不得奏決死刑。」(《大唐律》)

清代康熙帝在立春日不僅示範躬耕,更關心改善民生,親自採集了早熟的稻種帶到北京,「親視栽植」以充足豐富百姓的糧食來源。(《清實錄康熙朝實錄》)

天子愛民,百姓愛人,對自己身邊的親人和他人,都能以寬仁慈愛的胸襟來對待,將會形成巨大的善能量循環。同化立春的寬慈融洽能量,這種利他的善能量也將回饋到自己身上。

迎春牛。圖:清代黃鉞畫春台熙皋.綺陌迎春。(台北 故宮博物院提供)  三、「咬春」養生
迎春牛。圖:清代黃鉞畫春台熙皋.綺陌迎春。(台北 故宮博物院提供) 三、「咬春」養生

三、「咬春」養生

從冬入春,身體急速從休眠的狀況回復,腦部血液多流到身體內臟,就容易出現暫時的疲憊思睏的「春睏」,這時補充足夠的昇陽助陽、疏利肝臟的食物可以緩解春睏。歷代立春傳下「咬春」風俗,就是配合天地春回的契機,利用溫辛之菜回復陽氣,舒展身心。

各地「咬春」食用的蔬菜雖然因地之異而不盡相同,大體上所採用的菜都是帶著辛溫特質的蔬菜,用來做成「五辛盤」、春餅或春捲食用,對人體具有生發溫陽滋補的功效。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黃曆)元旦立春(一般這兩日很接近)以蔥、蒜、韭、蓼、芥等辛嫩之菜,雜合食之,取迎新之義,謂之『五辛盤』。」

從醫學來看,立春吃五辛盤有甚麼功效呢?李時珍說:「立春元旦,作五辛盤食,辟溫疫」、「歲朝(元旦)食之,助發五臟氣。常食,溫中去惡氣,消食下氣」。就說在元旦、立春間的每天早晨食用五辛盤可以幫助五臟之氣的運行,提高臟腑的功能,對辟溫疫有功效;平日裏常食五辛盤,也可以溫暖脾胃,幫助消化除脹氣。人體的腸胃功能好,自然就能提高健康指數。

吃鮮蔬疏通體內壅滯之氣,這種養生方法在《黃帝內經‧素問》中就被肯定了︰「五菜為充,所以輔佐穀氣,疏通壅滯也。」就是說五菜可以輔佐五穀營養素的運轉,尤其能疏通壅滯,五菜五穀相得益彰。五菜是常見的菜蔬。《本草綱目》說「五菜」是指:韭、薤、葵、蔥、藿。薤(音謝)是百合科蔥屬;葵性滑利便,去惡瘡毒,古人稱葵是「百菜之王」;藿是豆葉、豆苗,是生發陽氣的蔬菜,對脾胃氣弱,飲食不強有改善功效。

古人養生講究天人合一,順天時而動,立春時節講究吃春蔬、春盤。圖是古代珍視的早發春天七草:水芹、薺菜、鼠曲草(鼠麴草)、繁縷、寶蓋草、蕪菁(紅皮的、即是蘆菔)和蘿蔔,適合做七草粥於立春食用。(容乃加/大紀元)
古人養生講究天人合一,順天時而動,立春時節講究吃春蔬、春盤。圖是古代珍視的早發春天七草:水芹、薺菜、鼠曲草(鼠麴草)、繁縷、寶蓋草、蕪菁(紅皮的、即是蘆菔)和蘿蔔,適合做七草粥於立春食用。(容乃加/大紀元)

據唐代著作《四時寶鏡》記載:「立春日,食蘆菔(蘿蔔,有紫有白)、春餅、生菜,號春盤」。顯示唐代吃春盤是一種流行風尚。宋人春天出遊「有約南山南畔去,只挑野菜當春槃」(王琮《立春有懷》)。愛國詩人陸游深愛春盤,他說「春色到人間,彩旛初戴,正好春盤細生菜」。明代「咬春」繼承唐宋的風俗,吃春盤、五辛菜和春餅,還有嚼蘿蔔,「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蔔」(《酌中志‧飲食好尚紀略》)。清代也是這種風俗:「立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蔔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睏也。」(《燕京歲時記》)可以見到立春的生機被代代所採擷,成了桌上的一盤盤養生菜。

此外,別忘記利用天時的賜予,在立春時節多多走進大自然,沐浴可愛的春陽,放鬆身心,可以和「立春」的寬和與生機相加乘,利益一整年,利益我們的人生!

──看更多【節氣與生活】文章#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