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第一強省廣東2024年地區生產總值(GDP)看似靚麗,但已經呈現衰弱跡象,官方聲稱今年推動廣東和港澳在大灣區做到市場一體化,分析指,港澳特區或走向名存實亡。

廣東已呈現衰弱跡象

近日,中國各省政府按照慣例,在3月份全國「兩會」之前,陸續召開了地方「兩會」。

1月19日,江蘇省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上,江蘇省省長許昆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透露,2024年江蘇省地區生產總值達13.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5.8%,增量全國第一。

1月15日,廣東省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上,廣東省省長王偉中表示,預計2024年廣東省地區生產總值邁上14萬億元的新台階。

在2023年,中國經濟總量前五名省份分別為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四川。目前山東省2024年GDP數據尚未公布。

不過,由於江蘇取得GDP增量的全國第一,廣東的優勢變小。2023年江蘇GDP為12.8萬億元,計算可知,2024年江蘇增量為9,000億元。廣東省的GDP增量尚待公布,根據2023年數據,增量或在5,000億左右。

此前北京市、天津市、山東省、江蘇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和廣東省,這些省市貢獻了中國近一半的GDP,8個省市的財政收入略有盈餘,其餘23個省份均由中央財政補貼。但是,這些富裕地區也受到了中國經濟放緩的影響。自疫情爆發以來,困擾較貧困省份的財政難題現在正在蔓延到這些省市,威脅到中共控制經濟的能力。

據彭博社報道,在去年9月份,中共領導人習近平不得不面對現實——至少一個沿海主要省份官員警告,稱將難以實現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中國經濟第一強省廣東去年前9個月出現了自疫情大流行以來最弱的經濟擴張。房地產市場崩潰導致開發商不願購買土地,從而切斷了他們的一個主要收入來源。債務堆積也使利息支付成為越來越大的負擔。

廣東的一位官員抱怨說,由於獎金被削減,他的收入今年減少了三分之一。儘管他認為債務互換計劃將緩解政府資金償還壓力,但也表示經濟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穩定下來。

隨後中共政府發布了遏制經濟下滑的核心計劃,提供10萬億元給地方政府,為其隱性債務進行再融資。目標是釋放資金,供當局化解信貸危機、支付工資、解決企業欠款和投資新項目等。

史無前例的房地產市場低迷帶來衝擊,並詮釋了中共政府被迫採取刺激措施的動機。但是,債務互換計劃是否能夠成功拯救富裕省份?可能需要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人們對該計劃持懷疑態度,他們擔心腐敗或地方官員的不作為,並擔心該計劃多年後仍將繼續實施,然後留下一大堆債務需要償還。

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
即港澳特區名存實亡?

王偉中在會議上還表示,2025年的經濟增長目標為5%,做好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新定位和推動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是首要任務,又說,今年會投放1萬億元做發展,超過六成資金會用在與大灣區有關的投資,並提出12項工作,包括優化「港車北上」和推進「粵車南下」,以及加快建成琴澳經濟高度協同和「琴澳一體化」等。

據自由亞洲電台報道,澳門前立法會議員區錦新表示,以「琴澳一體化」推動橫琴和澳門發展,但實際上橫琴和澳門是完全不同的體制,把澳門融入橫琴和大灣區,只會進一步削弱和矮化澳門的發展。「就像當年鄧小平曾說過要在沿海區造10來個香港,但做不到的原因是內地的體制問題,澳門可以沒有外匯管制,資金來去自由,橫琴能模仿得到嗎?是沒有辦法能做到的。」

中國獨立政治學者陳道銀表示,整個大灣區計劃是要借港澳協助廣東發展,「香港、澳門儘管是從法理上又回歸大陸了,但是整個社會生態、經濟、人文和生活生態還沒有變……加強廣東、香港、澳門3地的融合,實際上就是把香港、澳門變成有中國樣子的香港和澳門。」

時事評論員桑普表示,王偉中的說法加重港澳被廣東吞併的危機感,把港澳變成像中國的自治區一樣,完全失去獨特性,「實際上完全沒有自治,所有的政策都是中共決定的」。@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