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中共六部門召開新聞發布會,解讀《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強行推動養老金和公募基金進入股市。中國A股自去年10月以來就失去了上漲動力,而股市舊有的頑疾未除,甚至被經濟學家稱為賭場。
官方要求養老金和公募基金起救市作用
1月23日上午,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促進資本市場發展有關情況。中共證監會主席吳清、財政部副部長廖岷、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李忠、央行鄒瀾、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副局長肖遠企等一起出席了發布會。
中共中央金融辦、證監會、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央行、金融監管總局此前聯合印發《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下稱《實施方案》),包括商業保險資金、養老金、公募基金等中長期資金入市的問題。
所謂中長期資金,按照官方的說法,就是指投資期限較長、追求長期穩定回報的資金,商業保險資金、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企(職)業年金基金、公募基金等都是其中的典型。
在該消息的影響下,1月23日,A股、港股雙雙高開,上證指數、深證成指、科創綜指等指數漲幅一度超1.5%,但隨後回吐漲幅。截至收盤,上證指數收報3,230.16點,漲0.51%;深證成指收報10,176.17點,跌0.49%;創業板指收報2,093.31點,跌0.37%。
按照官方的設想,從2025年開始,未來三年公募基金應每年至少對A股增持10%,商業保險基金必須將其每年新增保費收入的30%用於投資A股。
「這意味著將每年至少為A股新增幾千億元(人民幣)的長期資金。」中共證監會主席吳清表示,養老保險基金、年金基金等需要改革其業績的考核方式,並鼓勵上市公司進行更多股票回購、支付更高股息,為股東帶來更好的回報。
瑞銀證券中國股票策略師孟磊(Lei Meng,音譯)表示,大股東拋售和市場劇烈波動已對中國市場造成重創,因此,長期投資者參與股市的意願已經減弱了。但他稱,「此市值管理改革方案的提出直接針對這個問題,因為它直接關係到投資者的獲益感受。」
不過,中共政府此類舉措在過去往往失敗,因為它們試圖通過法令來扭轉市場情緒。「正如我們過去所看到的那樣,這種努力就像試圖用濕柴生火——往往被證明是無效且短暫的。」SPI資產管理公司的斯蒂芬·英尼斯(Stephen Innes)在一篇評論中表示。
當局多次救市 但舊疾不除
自從9月底中共三大金融監管部門共同公布一系列經濟刺激措施之後,中國股市被人為推高的情緒就開始醞釀。10月20日,中共央行的兩項所謂創新政策工具之一,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SFISF)的操作細則出爐。
互換便利這項制度持續為市場帶來增量資金。通過此工具獲取的資金只能用於股票市場投資,通過增加資金供給,直接向股市注入流動性,從而推動股市上漲,試圖緩解市場恐慌,提振投資者信心。
但是,由於中共當局宣布的刺激措施令市場失望,中國股市自去年10月以來失去上漲動力。
來自中共國家外匯管理局(SAFE)的數據顯示,美國前總統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在11月初贏得美國總統大選後,中國資本市場的資金外流高達457億美元,創下單月資金外流的最高紀錄。
國際金融協會(IIF)也表示,11月中國的股市和債市出現資本外逃,因為川普勝選後的美元走強,促使資金從中國出走。
經濟學界普遍認為,股市是一個國家經濟的「晴雨表」,和宏觀經濟的變化高度正相關,從某種程度上說甚至是一個國家前景的先行指數。但是,中國股市經過三十年的發展,卻被冠以「政策市」、「圈錢市」的名頭,凸顯中國經濟的「晴雨表」已失靈。
投資者普遍認為,中國股市還有長久以來的一個弊病:大股東在限售期過後就減持股份套現,隨後帶來的是股價的下跌,散戶投資者被套住。這反映的是中國股市不是一個正常的資本市場,用賭場來形容比較貼切。
中國知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曾經指出,中國股市最重要的原因是信息高度不對稱,股市的信息披露應該是準確、全面、及時的,「至於說風險大小,只要信息充份披露,願不願意買?願意用甚麼價錢買?是由投資者決定的,因為投資者有厭惡風險的、也有比較偏好風險的,這是應該由他們決定的」。
因此吳敬璉提出股市賭場論:中國股市不僅很像一個賭場,而且還是一個沒有規矩的賭場,一個有人可以看別人底牌的賭場。@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