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生物科學學院和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的生態學家發現,傳統宗教儀式「放生」中,將混種石斑魚沙巴龍躉釋放到香港沿岸水域的行為,可能帶來嚴重的生態風險。
沙巴龍躉是一種通過水產養殖由老虎斑與龍膽石斑雜交而成的混種魚,體型巨大價格相對便宜備受歡迎,亦成為「放生」活動中的熱門選擇。該研究首次運用先進的DNA元條形碼技術,分析沙巴龍躉的食性,發現沙巴龍躉是一種極具競爭力的外來捕食者,主要捕食本地魚類不常選擇的魚類、甲殼類及頭足類等,並能有效利用生態系統中未被其它物種佔據的資源及生態棲位,從而干擾食物鏈並破壞生態平衡。
研究同時指出,「放生」活動在將外來物種引入至本地水域方面,扮演關鍵角色。研究團隊警告,沙巴龍躉在香港水域內快速擴散,加上其體型龐大且缺乏天敵,將進一步威脅原有物種的存續,對香港沿岸生態系統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帶來挑戰。
港大生物科學學院與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教授Celica SCHUNTER指,研究結果表明,沙巴龍躉並非普通的外來物種,它極有可能擾亂食物鏈,進而破壞沿岸生態系統的平衡。
該研究的共同作者、港大生物科學學院與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的博士後研究員鍾炘熾強調,必須正視「放生」行為的潛在風險。研究人員主張,推動公眾教育和加強保育措施,對於減少宗教活動及其他人類行為對生態造成的破壞至關重要。
研究結果已發表於《魚類生物學與漁業評論(Reviews in Fish Biology and Fisheries)》期刊。@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