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局長甯漢豪今日(19日)在網誌表示,近年渠務署致力提升排水設施防洪能力的同時,積極實踐「河畔城市」概念,提升河道生態及景觀設計,而活化後的翠屏河便是「最佳例證」,期望能夠成為觀塘新地標。

網誌提到,翠屏河的前身為一條天然溪流,流經馬游塘注入維多利亞港,水源覆蓋觀塘市中心、秀茂坪和藍田一帶。自上世紀50年代起,河道被改建成混凝土明渠,以提升防洪能力。然而,由於工業污染,明渠水質惡化,臭氣熏天,嚴重影響周邊環境。

為改善環境,發展局於2012年提出以「河畔城市」概念活化明渠。渠務署於2020年開展「活化翠屏河計劃」,在維持防洪功能的前提下,進行環境改善、生態保育和景觀美化工程,將明渠改造成為優美的河畔空間。

活化後的翠屏河早前已正式開放予公眾使用,設有6條跨河行人通道和一個浮島,方便市民穿梭兩岸。河畔亦興建了6個園景平台,設置特色渠蓋、藝術燈飾和翠屏河吉祥物「翠屏雀」的藝術裝置,為市民提供休憩空間。

活化工程的其中一項重要目標是提升防洪能力。工程團隊移除了原有的排洪瓶頸,例如改建翠屏道行人天橋,並挖深河道,安裝擋水牆,將翠屏河的最高排洪能力提升至每秒超過150立方米,相當於在約17秒內填滿一個奧林匹克標準游泳池。

為確保工程安全,團隊更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分析降雨數據,預測河道水位變化,及時應對暴雨情況。此外,工程團隊亦在上游設置旱季截流器,將受污染的旱季水流分流至污水系統處理,有效改善河流水質。

工程團隊亦在下游安裝了智能水閘,隨潮汐升降調節水位,減少河道乾涸,並形成小瀑布效果,增加水體含氧量。同時,工程團隊亦在河道設置生態裝置,例如鳥桿、岩石池和生態牆,吸引更多生物棲息。

網誌引述觀塘居民表示,昔日觀塘徙置區環境雜亂,附近「大坑渠」臭氣熏天,經活化後的變化很大,令她喜出望外。現時她恆常沿河散步,欣賞河畔優美景色,更樂見鷺鳥在河中棲息,讓她非常驚喜。

另一位在觀塘區工作的市民形容,翠屏河活化後,視覺和嗅覺上都有很大變化。以往明渠旁邊只見工廠區附近的藍領工人在附近休息,而現時有更多上班族和觀塘區街坊在翠屏河一帶休憩、散步。@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