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特意走訪銀禧炮台時,在進入炮台已荒廢幾十年的軍路上,沿路看見好幾度石梯往山坡落下,沿山坡地勢有一級一級像寮屋的地台建築,這些地台沿山坡一直到近岸地方也能看到。
起初懷疑這是否屬於域多利道上方的「公民村」範圍,後來在網上查考,由臨近公民村至摩星嶺炮台入口這一段的域多利道下方,山腳沿海傍一帶有木屋區,名為「海旁村」和「褔源村」(甚至有其他村落在附近),那些村跟域多利道上方的公民村一樣,在1980至90年代已清拆。
相信這村跟公民村相若,在50年代建村。當時,在公民村第三區對面的海傍,零星的散佈着二三十間木屋。1960年初,大東倉失火,政府在三區海傍,找到一塊地,讓十八伙的火災居民,分兩面,以排屋型式,建成了十八間木屋,當時就命名「十八間」。「十八間」連接了三區及四區的木屋區,接着在各區僭建木屋的人越來越多,不知是否這原因,木屋區在這一帶蔓延到銀禧炮台附近的軍路範圍內。
現在,公民村徹底被清拆了夷為平地,正在興建房屋。只有這裡仍留着那時木屋區的痕跡,和一些往日居民在這裡生活的遺跡。
如有朋友清楚這裡的歷史,歡迎分享一下。@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