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為香港補助學校議會22所創始成員學校之一,位於香港灣仔堅尼地道及聖佛蘭士街之間,現時由相連的小學及中學所組成,嘉諾撒聖方濟各學校(小學,下稱學校)較接近聖佛蘭士街,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中學,下稱書院)較接近。辦學團體為天主教的嘉諾撒仁愛女修會,學校是書院的直屬小學,即書院就算參加教育局的「中學學位分配辦法」,仍可為學校保留最多85%的學位。

嘉諾撒聖方濟各學校外景。(鄺嘉仕提供)
嘉諾撒聖方濟各學校外景。(鄺嘉仕提供)

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是一所資助的女子天主教中學,主要的教學語言為英文。在2024/25學年,書院共開辦24班,中一至中六各4班。在132個學額當中,約三成六來自自行分配及重讀生學額,其餘六成四為中學統一派位中,非保留位有約13%,直屬學位有約87%。直屬學位學生全部來自灣仔區,非保留位亦主要來自灣仔區,亦有來自離島的學生。校訓為「力行仁愛,實踐真理」。

書院在堅尼地道正門入口內的嘉諾撒瑪大肋納像(攝於2018年)。(鄺嘉仕提供)
書院在堅尼地道正門入口內的嘉諾撒瑪大肋納像(攝於2018年)。(鄺嘉仕提供)

嘉諾撒聖方濟各學校是一所資助的女子天主教小學,教學語言以中文為主。2024/25學年,小學提供總數24班,小一至小六各4班。學校小一派位學額有100個,自行分配及統一派位的學額約各半。學校的中文校訓和書院的略有不同,學校為「行仁愛,顯真理」。但校訓的拉丁文「Veritas in Charitate」及英文「Live by the Truth in Love」則和書院的一樣。校訓來自厄弗所書第4章第15節:「反而在愛德中持守真理,在各方面長進,而歸於那為元首的基督」。

嘉諾撒聖方濟各學校內的小聖堂(攝於2018年)。(鄺嘉仕提供)
嘉諾撒聖方濟各學校內的小聖堂(攝於2018年)。(鄺嘉仕提供)

至於辦學團體嘉諾撒仁愛女修會的資料,在2021年8月初本專欄出版的嘉諾撒小學及2024年1月中出版的嘉諾撒聖家書院都有介紹,修會在1860年來港,首先在中區建立福傳根據地,同年便已開辦學校(即現嘉諾撒聖心學校的前身),在上年11月底以《愛.傳承.聖心》為主題,於現時的中區堅道私立校學校校舍舉行了165年感恩嘉年華。而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則是修會在1869年在港所辦現存的第二間學校,學校在前年(2023年)12月初,亦舉行了一連三天的155周年校慶開放日。

香港首次人口普查的年份為1841年5月,即為英軍卑路乍乘軍艦硫磺跑在上環水坑口登陸後的4個月內,離英國及滿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還有15個月的日子,香港 (香港島) 約有7,450人,而在20年後的1861年,香港(香港島及九龍半島)有119,321人,香港開埠首20年來的人口增加了16倍,增幅不可以說是不驚人。

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及學校同樣見證灣仔社區的變化。早在香港開埠之前,對出海旁(現皇后大道對出)的洪聖古廟內有刻上道光27年(即1847年)的文物,現時古廟所見的規模亦是自1860年重建而來。可見灣仔在開埠的最初20年已有一定的華人聚居。而在書院及學校現址則是第一代的天主教墳場,後因不敷應用才在1848年開始遷往現時跑馬地的聖彌額爾墳場。

嘉諾撒聖方濟各學校在聖佛蘭士街出口的地基及護土牆,是香港第一代天主教墳場的遺跡。(鄺嘉仕提供)
嘉諾撒聖方濟各學校在聖佛蘭士街出口的地基及護土牆,是香港第一代天主教墳場的遺跡。(鄺嘉仕提供)

至於嘉諾撒聖方濟各學校較接近的聖佛蘭士街,所在的進教圍是開埠初期來自澳門的葡籍傳教士和信徒,或華人信徒聚居的地方,香港教區首任宗座監牧若瑟神父在1842年來港後,開始申請在周邊範圍興建各項設施,例如聖堂、醫院、孤兒院、學校及墳場等。聖佛蘭士街正是聖方濟各沙勿略小堂中文譯名,幾經搬遷及易名後的聖母聖衣堂現時仍留在聖佛蘭士街上。而該地在1845年開始陸續落成的天主教建築均以聖方濟各(沙勿略)命名,他是澳門教區的主保,耶穌會的創辦人之一,亦是大航海時代後來華(抵達上川島)的第一位天主教傳教士。

嘉諾撒聖方濟各學校內部及在2018年舉行校慶150周年開放日時,在正門外所掛的宣傳直幡。(鄺嘉仕提供)
嘉諾撒聖方濟各學校內部及在2018年舉行校慶150周年開放日時,在正門外所掛的宣傳直幡。(鄺嘉仕提供)

進教圍曾經建立起聖方濟各醫院在1859年關閉。嘉諾撒仁愛女修會在1869年來到進教圍復辦醫院,即在1959年搬遷往中半嘉諾撒醫院的前身。修會在同年開始在附近建立根據地,開始為區內的小朋友提供包括天主教教理在內的基礎教育,後在1870年及1877年先後開辦以華人為對象的中文學校及以混血兒為對象的英文學校,並於1874年開始教授失明兒童點字和針織等謀生技能。學校在1882年接受政府補助,1923年開辦幼稚園至初中程度的學校後更名為聖方濟各學校。學校在戰後重開更名聖心初中學校,在1953年小學部更名聖嬰學校,而中學部則正名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後在1962年開設預科。

書院在2018年舉行校慶150周年開放日時,在堅尼地道正門入口內的歡迎裝飾。(鄺嘉仕提供)
書院在2018年舉行校慶150周年開放日時,在堅尼地道正門入口內的歡迎裝飾。(鄺嘉仕提供)

修會在1960年將進教圍嘉諾撒醫院原址改為用作教導視障人士的學校──嘉諾撒盲女院,復在1968年更名嘉諾撒啟明學校,直至1997年結束。修會亦在1973年至1991年間為聽障人士開辦嘉諾撒達言學校,香港明愛在1991年接手後直至2007年間更名明愛達言學校,而香港明愛亦曾租用學校校舍在1987年至2007年期間開辦明愛樂勤學校。修會在2007年開始於上述三間學校的舊址創辦提供全日制小學課程的嘉諾撒聖方濟各學校,正式將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的中學部及小學部分家,學校在2010年完成重建,書院隨即在2011年開始重建,並在2018年落成啟用,在同年底慶祝150周年校慶開放日時,由書院校友及時任特首林鄭月娥女士負責為學校揭幕。

書院禮堂在2018年舉行校慶150周年開放日時的佈置。(鄺嘉仕提供)
書院禮堂在2018年舉行校慶150周年開放日時的佈置。(鄺嘉仕提供)

為隆重其事,書院及學校舉行了一連三天的150周年校慶開放日及學校揭幕儀式。除了時任特首前來為書院揭幕外,書院每年為有興趣報讀的家長及其子女參加,以中一入學資訊日為名的開放日亦同時進行。參加者可以在禮堂聽取由校長負責的中一入學講座,介紹學校的願景和使命,副校長亦會介紹學校的課程和收生的準則等,而學生們亦會分享他們的學習及課外活動生活。當講座完成後,參加者在學生的帶領下參觀校園,並且嘗試參與各特別室中安排的活動或工作坊,參加者可以同時透過與學生交流及參觀各項學校設施,對學校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左圖:書院在2018年舉行校慶150周年開放日時,舉行新校舍落成啟用禮儀式現場。右圖:在堅尼地道正門入口內的打卡位,「Grace Upon Grace」直譯為「恩寵上加恩寵」,出自若望福音第一章。(鄺嘉仕提供)
左圖:書院在2018年舉行校慶150周年開放日時,舉行新校舍落成啟用禮儀式現場。右圖:在堅尼地道正門入口內的打卡位,「Grace Upon Grace」直譯為「恩寵上加恩寵」,出自若望福音第一章。(鄺嘉仕提供)

至於歡迎校友及公眾人士參與的150周年校慶開放日部份,內容著實豐富。首先無論是書院或學校均差不多開放所有地方供公眾參觀,而最吸引的是在校園四周七彩繽紛的校慶裝飾及打卡位,吸引不少參加者駐足欣賞及拍照留念。雖然不是所有開放的空間均提供活動或工作坊,但每有活動或工作坊的空間均是迫得水洩不通,而沒有活動或工作坊的空間仍然裝飾漂亮,值得公眾人士前往參加。

學校在2018年舉行校慶150周年開放日時,在與書院相連平台位置的歡迎裝飾。(鄺嘉仕提供)
學校在2018年舉行校慶150周年開放日時,在與書院相連平台位置的歡迎裝飾。(鄺嘉仕提供)

對於香港的學校來說,超過150年歷史的可說是屈指可數,就算在今個星期六及日(2025年1月18及19日),嘉諾撒仁愛女修會在尖沙咀的嘉諾撒聖瑪利書院,亦「只是」舉行其125周年的校慶開放日。而下一間將會踏入150年而舉辦校慶開放日的學校,應該是在今年(2025年)2月23日(星期日),同樣在堅尼地道上但在金鐘方向的聖若瑟書院150週年盛大開幕日,建基於書院年度的「Green and White Day」,預計到時將會同時開放堅尼地道7號(K7)兩座法定古蹟,建於1920年及1925年的北座和西座,及在對面堅尼地道26號 (K26),約建於1935 年的一級歷史建築──原香港日本人小學,預計到時亦會吸引不少拍攝歷史建築的愛好者前往參加。@

學校在2018年舉行校慶150周年開放日時,在禮堂的打卡位。(鄺嘉仕提供)
學校在2018年舉行校慶150周年開放日時,在禮堂的打卡位。(鄺嘉仕提供)

嘉諾撒聖方濟各學校在聖佛蘭士街出入口所擺放的背幕。(鄺嘉仕提供)
嘉諾撒聖方濟各學校在聖佛蘭士街出入口所擺放的背幕。(鄺嘉仕提供)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