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日心情沉重,也有點忙,新聞都看不下去了,且容我胡亂寫些零碎雜感吧。昨天的文章悼念家母,最後提及邵家臻先生,坦白說,我從前做夢也沒想到,兩人竟以這樣的方式在同一文章出現,令我倍感唏噓。
去年九月底的一個飯局,我才初次見到邵先生本人。那時候的他,依然精神煥發、風趣幽默,我完全看不出他的健康有何異樣。記得當晚他說自己唸神學,不久還要學古希臘文和希伯來文,正擔心會否很難。我因為略懂這些語言,席上有人就問我為甚麼要學。
我引了一句古希臘諺語作答:「美好的東西都艱難(χαλεπὰ τὰ καλά)。」古代語言雖然難學,但你能從中感受到一種不尋常的美,無論如何是值得的。當時邵家臻反應敏捷,即場用一句俏皮話總結我的答案:「問佢點解要學呢樣?冇㗎,因為難囉!問佢點解要做嗰樣?冇㗎,又係因為難囉!」逗得大家都笑了。
才數個月前的事,當晚情景仍歷歷在目,哪想到邵先生跟家母去世的時間,竟相隔不夠一天!但邵先生,我現在很想跟你說,你近年為囚權所做的事,比甚麼死語言都難得多了。「美好的東西都艱難」不外乎說:要達到的目標越有價值,就越要付出努力。其實你早已身體力行,活出這句話的意義。
我跟邵家臻先生就只有那夜的一面之緣,所以也沒甚麼可以再寫。但想起這兩天收到很多人的慰問,有些令我心有慼慼焉的話,或可分享給邵先生的親友,以及所有正在哀悼亡者的人。
陳祖為教授告訴我,他的母親去世時,他在Facebook寫了一句話:「再無牽掛,只有思念。」簡潔俐落的八個字,灑脫而深情,剛好描述了生人對逝者的應有態度。對,摯愛的家人已不再有病痛了,我們的確無需牽掛,從今以後,只要思念就好。
林夕則傳來一張他去年寫的書法照片(不是附圖那幅書法),是〈不來也不去〉的歌詞摘抄,一開首是:
「如烟。因給你遞過火。如火。卻也沒熔掉我。」
林夕手寫的是「烟」,不是網上版歌詞的「煙」。這「烟」字妙,由「因」和「火」組成,正呼應下句「因給你遞過火」的「因」與「火」。〈不來也不去〉表面是情歌,實際寄託了許多人生哲理,除了療癒失戀之痛,原來也可撫慰喪親之哀。
如烟,如火,都是無常,但其中卻有因果,也有一個「我」。但如果你能換個角度,跳出來,靜觀剎那變化的萬象,就知道世間從來沒有你也沒有我,沒有來也沒有去。我相信,一切你失去的,總會以另一種方式回來。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