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即將重返白宮,美國經濟終於出現了一些樂觀情緒。不得不承認,良好的氛圍並不足以解決目前困擾美國經濟的深層次結構性問題,從通貨膨脹到疲弱的就業市場,再到勉強維持的眾多小型企業,此外還有早已囊中羞澀的消費者和政府本身的嚴重財政問題。

當然,美國經濟仍然在世界舞台上熠熠生輝。然而這只是因為世界其它大多數地方的經濟狀況普遍更為糟糕。經濟結構性問題是全球性的問題,這是由於過去五年來,各國的公共部門債務激增、官僚主義氾濫和政府監管盛行等多重因素所造成的。相對而言,美國可能是形勢最不嚴峻的國家,當然僅憑這一點並不能使問題消失。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一位著名的傑出經濟學家高善文博士在華盛頓特區的一個論壇上承認,中國經濟5%的增長率很可能不是真實的,其實際增長率僅接近2%。他回國後立即受到中共當局的處分,不再被允許發表公開演講。

這已成為世界範圍內的一種模式:設法令敢於質疑明顯虛假數字的經濟學家噤聲。幸運的是,在美國,至少還有說話的自由。那麼,美國經濟的問題出在哪裏,現實情況究竟如何?

首先,自2021年9月以來,美國的通貨膨脹一直在加速。目前的實時通脹率為3%,比目標高出50%。導致當前這種持續艱難情況的,是過去四年當中一直飆升的通脹率,這是美國至少40年來、甚至可能更長時期以來最糟糕的。從某些角度來看,我們所經歷的痛苦相當於或超過了1970年代。而這次唯一不同的是,政府中負責統計數據的官員們變得更善於掩飾真相了。

美元的購買力損失了多少?按照官方標準,這次通脹浪潮中的損失總額為22美分,然而食品、汽車、住房以及保險和運輸等服務行業的數字幾乎是這一數字的兩倍。沒有人可以確定最終的數字,因為計算大型指數取決於加權的方式和計算緩解因素的方法。如果再加上新增費用和通貨緊縮,得出的數字將更加糟糕。

即使今天通脹結束了,過去四年的損失也會伴隨我們很多年。遺憾的是,現在通脹並沒有結束。我們只需外出購物或仔細查看通過自動支付系統支付的帳單,就會知道這一點。所有物價仍然還在不斷上漲。

這是為甚麼呢?難道美聯儲和國會沒有從兩三年前就開始抑制通脹嗎?他們確實做了。然而國會做的是它一直在做的事情:花更多的錢,這創造了更多的債務,然後美聯儲將其貨幣化,從而發行了更多的鈔票。美聯儲最初是通過提高利率來消化過剩的貨幣,然而去年又反其道而行之,推出了新的量化寬鬆政策。

貨幣存量的低點出現在2023年11月。在此之後,情況朝著寬鬆的方向逆轉。與14個月前相比,到今天為止,已有超過1萬億的新增美元在美國和全世界流動。這與不斷上升的速度(支出速度)相結合,將通貨膨脹推向了相反的方向。

換而言之,在2024年總統大選即將到來之際,國會和美聯儲面臨的政治壓力直接導致了經濟層面問題不斷。與往常一樣,執政黨選擇印鈔和支出,通過製造繁榮假象來操縱選舉。即將上任的新政府現在就要接手這個爛攤子。新任總統或國會完全無法扭轉這種已經造成的損害。他們只能寄希望於通過大幅放鬆管制和減稅來產生財富效應,以此來緩解通貨膨脹。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這個問題也至少要再持續一年。

另一個公眾關注的頭條問題涉及就業市場,就業市場的實際情況比媒體上報道的更為嚴峻。就業人口比率和就業參與率已連續六個月下降。這顯示出美國的就業市場未能從2020年3月的新冠病毒(COVID-9,即中共病毒)全球疫情封鎖中完全恢復過來。目前,這兩項指標處於1980年代初的水平。其後,美國人口中有年幼子女和學齡子女的婦女加入勞動力大軍的現象變得更為普遍。

我們正在經歷著一些巨大的變化。毫無疑問,有許多因素在起作用,然而其中之一是許多人的日常生活從根本上被打亂,以至於仍然未能適應2022年及以後的逐步重新開放。更多的殘疾人失業,依靠政府福利維持生計,而許多老年人則乾脆直接躺平了。

美國勞動參與率(藍色)與人口就業率(紅色)走向對比示意圖(1975—2024)。數據來源:聯邦儲備經濟數據(FRED),聖路易斯聯儲(St. Louis Fed)。圖表製作:傑弗里‧塔克(Jeffrey A. Tucker)
美國勞動參與率(藍色)與人口就業率(紅色)走向對比示意圖(1975—2024)。數據來源:聯邦儲備經濟數據(FRED),聖路易斯聯儲(St. Louis Fed)。圖表製作:傑弗里‧塔克(Jeffrey A. Tucker)

很難說這種結構性變化是否屬於永久性的。其中一些變化似乎是由於育齡婦女無法獲得託兒服務造成的。此外,社會文化也在發生著變化,雙職工家庭又變成了母親在家中撫育孩子的單職工家庭。毫無疑問,美國教育系統壓力巨大,家長和教師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退出教育系統。這無疑會影響就業市場。

四年來創造就業的實際數據似乎一直處於不斷變化之中,因為不斷有數據得到修訂,而且總是朝著下降的方向,對過去四年被誇大的數據進行修正。(就業)人口構成的本土化也引發了疑問,因為幾乎所有的就業崗位都沒有惠及本土出生的工人,而是惠及了外國出生的工人。如果大規模驅逐無證工人的話,是否會影響所有這些數字,以及影響程度將會有多大,這些都是懸而未決的問題。

無論如何,白領職業的招聘市場已經變得異常緊張。《華爾街日報》最近發表題為「失業的辦公室文員更難找到新工作」(Unemployed Office Workers Are Having a Harder Time Finding New Jobs,1/5/2025)的文章指出,「對於尋找實際服務工作的人來說,工作機會仍然很多,包括在醫療保健和酒店業。辦公室的工作則要艱難得多,因為老闆們都在努力精簡人員,在某些情況下還會用人工智能取代員工。……迄今為止,勞動力市場疲弱的主要原因是招聘崗位減少,而非大規模裁員。但是,一旦企業決定減少工資方面的支出,裁員往往會像滾雪球一樣迅速擴大,這可能會引發失業率更快地飆升。」

至於零售額和工廠訂單等其它數據點,這些數據多年來一直被高估,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數據並沒有按照通脹率進行常規調整。一旦使用官方或更加真實的價格估值進行計算,我們就會發現,在現任總統拜登的整個任期內,經濟活動都是持平或下降的。之前被高估的數據或許有利於保持民眾的情緒高昂,然而隨著國家媒體和機構數據收集者更加積極地披露真實情況,未來幾個月,真正的現實將會逐漸浮出水面。

然後是政府財政問題。聯邦債務總額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仍處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最高水平。這是一個無法容忍的危險局面,高債務水平令一切都處於危險之中,擠走了私人投資,並繼續誘使中央銀行印發更多的鈔票來解決這個問題。

美國國內生產總值中聯邦債務總額比例走向示意圖(1940—2024)。數據來源:聯邦儲備經濟數據(FRED),聖路易斯聯儲(St. Louis Fed)。圖表製作:傑弗里‧塔克(Jeffrey A. Tucker)
美國國內生產總值中聯邦債務總額比例走向示意圖(1940—2024)。數據來源:聯邦儲備經濟數據(FRED),聖路易斯聯儲(St. Louis Fed)。圖表製作:傑弗里‧塔克(Jeffrey A. Tucker)

這種情況不可能持續下去。世界首富馬斯克(Elon Musk)在特朗普的支持下成立了政府效率部(the 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簡稱DOGE)來應對這個問題,提出了在不觸及福利的情況下立即從聯邦支出中削減2萬億美元的可能性。我們當然有理由懷疑這種可能性,但我注意到,在新政府就職典禮前的幾周裏,關於這種嚴厲削減開支的討論似乎已經有所緩和。這一點非常令人擔憂。

如果不解決預算危機,美國根本不可能大幅重新啟動生產力。一切照舊顯然是行不通的。然而,目前華盛頓的一切行動都是旨在阻止這種戲劇性的雷霆行動。對於任何掌權者來說,對存在的問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發明新的花錢方法,遠比以任何家庭都會採取的方式認真地應對危機要容易得多。

監管問題再清楚不過地顯而易見。拜登政府將多個部門捆綁在過多的授權和強制措施中,以至於許多部門在設計上就已經是冗餘失效的。這是特朗普新政府能夠真正大展拳腳的領域,人們希望新政府能夠立即大刀闊斧地為這些政府部門鬆綁。

這些都是特朗普第二個任期內面臨的非常嚴峻的問題。另外還有一個因素:可以預見,與拜登執政時期相比,國內媒體將會更願意「一針見血」,直言不諱地指出問題。這也許是一件好事,但並不是好兆頭。六個月後,特朗普新政府可能會發現,自己正在應對一場被推後的經濟衰退,這可能會挫敗新政府為鞏固減稅政策所作的許多新嘗試。

這是一個棘手的經濟問題,而繼承它的是一個民眾寄予極高期望的新政府。

作者簡介:

傑弗里‧塔克(Jeffrey A. Tucker)是總部位於德薩斯州奧斯汀(Austin)的布朗斯通研究所(Brownstone Institute)的創始人兼總裁。他在學術界和大眾媒體上發表了數千篇文章,並以五種語言出版了10本書,最新著作是《自由抑或封鎖》(Liberty or Lockdown, 2020)。他也是《路德維希‧馮‧米塞斯文集》(The Best of Ludwig von Mises, 2019)一書的編輯。他還定期為《大紀元時報》撰寫經濟學專欄,就經濟、技術、社會哲學和文化等主題廣泛發聲。

原文: Trump Inherits a Deeply Damaged Economy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