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立法會議員質詢,政府應限制持香港身份證的移居海外人士,回流使用公營醫療服務。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回應,如何定義常住香港、移居海外或回流港人,從而調整、甚至限制持有效身份證人士,享用本地福利及使用公營服務,十分複雜,要廣泛討論才能達到社會共識,醫管局無計劃限制港人就醫條件,要他們提供居港日數證明。

民建聯議員梁熙今(8日)在立法會大會上問政府,會否考慮所有的福利、資助公營服務,同長者生活津貼看齊,設離港限制,避免移居海外人士享用,並指「社會討論財赤,不少聲音討論是否削減長者2元乘車優惠,對『自己人』非常嚴苛,但對『外人』,非常慷慨津貼他們回流香港醫病,『食窮』特區政府。所以我想問當局可否『刀口向外』,讓一分一毫公帑,都用在香港市民身上?」他不滿當局視而不見已經是「公開秘密」的回港醫病情況。

盧寵茂表示,香港是中國全球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本地人口有高流動性,政府在制定社會福利及公營服務時,會考慮社會公平性、成本效益等。

盧並針對「刀口向外」論,稱覺得形容「重了點」,稱政府希望照顧好曾經在香港的市民,「可能他們離開了香港……除非全港750萬人每年都要申請一張卡,證明過去一年都在這裏(香港)住,以後一年才能接受服務。考慮到醫療服務有偶發性、急切性,如果750萬人看醫生時都要問你居港多久,這個審批機制以我們現在來看,我們暫時無意推行」。

盧寵茂表示,政府沒有「回流醫病」數字,坊間指相關數字「沉重」;「但初步看,比率有多高?是否如坊間說這麼嚴重?我們有一個問號。」

他又表示,政府會因應不同政策目標及援助群組的需要,為資助服務制定年齡、經濟審查及離港限制等要求。

另一民建聯議員陳克勤表示,容許移居海外港人回港醫病,是「慷納稅人之慨」,問是否可參考消費券發放時,審查居港日數,認為無論對醫護還是市民,都構成沉重壓力。盧反駁,消費券是一次過,醫療服務是持續,反問是否市民想每次看醫生,都要被問在港住了多久,並稱移居海外港人回港就醫後,亦有機會住在香港。@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