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新年賀詞稱,新的一年政府將聚焦改革求變及改善民生兩大目標。但是,香港言論空間進一步收窄,趨勢和改革相悖;計入近千億發債所得,赤字仍達1,432億元,分析指香港已「孤島化」。
李家超公布新一年兩大目標
1月1日,香港和澳門兩地行政長官李家超與岑浩輝分別發表新年賀詞,李家超稱,新的一年政府將聚焦改革求變及改善民生兩大目標。
李家超以《2025年改革求變,守正創新》為題在社媒發文稱,2024年是香港歷史性的一年。
展望2025年,李家超表示,政府將聚焦兩大目標,第一是改革求變,加強內聯外通。面對內外環境深刻變化,香港需要「識變、應變、求變」。
第二個目標是改善民生。李家超說,今年將會有9,500個簡約公屋單位落成,並且計劃增設3個社區客廳;香港首間中醫醫院今年將分階段投入服務;強積金對沖安排5月1日起正式取消等。
香港趨勢和改革相悖
香港記者協會早前發布言論自由年報指出,由於中央政府不斷強調「一國」優先於「兩制」,以及國家安全的重要性並得到港府的仿傚,香港的言論及新聞自由則逐漸受到這一現狀的影響而收窄。市民們已經越來越受到來自中央政府的影響,導致「香港的新聞自由和言論空間日漸收窄」。民眾和媒體為了避免成為被打擊的對象,從而避談政治敏感議題,不敢接受採訪。並且,還提到了香港媒體繼續自我審查。
知名時事評論員劉銳紹於12月31日在社交媒體Facebook宣布,2025年起將全面退出電台節目。他以幽默的筆調形容自己的離場:「我的所有電台節目全部正式被『與時俱退』。」
此舉標誌著他主持商業電台節目《政好星期天》的歷史劃下句號,消息隨即引發外界對香港評論空間進一步收窄的憂慮。
劉銳紹自1970年代起投身新聞界,曾長駐英國及北京,參與香港主權移交歷程的報道。他擔任《政好星期天》的嘉賓主持多年。
然而,因節目調動,原定12月29日播出的《政好星期天》被《2024大事回顧—兩岸及國際大事》取代,意味著劉銳紹將自2025年起告別此節目。
香港經濟與金融逐漸「孤島化」
港府2024年12月31日公布,截至11月底,本財政年度前8個月的財務狀況。計入發行政府債券所得907億元(港元,同下)及償還政府債券105億元的本金後,錄得1,432億元赤字。
政府發言人表示,截至11月份的赤字主要是由於薪俸稅及利得稅等主要收入均大多在財政年度的後期收取。
財政儲備在2024年11月30日為5,914億元。較去年同期的6,707億元跌逾一成,赤字略有回落,去年計入綠色債券所得666億元收入後,赤字為1,641億元。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上個月在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會議上,首次將本年度香港的財政赤字估算,調整至1,000億元左右,比年初財政預算案估計的481億翻倍。
另外,根據最近的數據,香港的外資流入已經顯著減少,尤其是在科技和金融領域。許多跨國公司選擇將辦公室搬遷到新加坡、東京等地,這些地區的商業環境被認為更為穩定且沒有過多的政治風險。儘管香港擁有貿易和金融基礎設施,但在被國際孤立情況下,其經濟增長潛力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港聯繫匯制成中美博弈新戰場
彭博社日前報道指出,香港的聯繫匯率制度可能成為美中博弈的新戰場。特朗普的顧問曾在上一任期內建議打擊香港聯繫匯率制度,但當時的反對聲音較大,但現在特朗普即將重返白宮之際,相關議題的討論變得更加重要且迫切。北京正試圖利用香港的聯繫匯率制度挑戰美元的國際金融主導地位。香港在北京構建「去美元化」的金融體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得益於港元可自由兌換的特性,香港被視為構建新國際金融體系的核心。
前有線財經台長顏寶剛撰文認為,香港2024年的年度詞是「孤島化」。隨著中央政府加強控制香港,西方國家對香港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西方國家的行動表明,香港在國際社會中的孤立狀況越加嚴重,並且這種孤立對香港的經濟運作產生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
文章認為,香港的經濟一度以其自由市場和高效的法治環境吸引了大量的外國投資。然而,《國安法》的實施打破了這一局面,使香港的國際形象遭受了嚴重損害。西方國家的制裁和對香港法治的質疑,讓不少外國企業選擇撤資或將業務遷出香港。此外,隨著國際金融機構和投資者對香港政治環境的信心減弱,香港的金融市場和股市也面臨著更多的不穩定性。@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