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產片《爸爸》近期成為影迷熱烈談論的作品,可惜我仍未有機會觀看,唯有重溫導演翁子光的舊作,一解思鄉之情。

翁子光於1979年出生在中國大陸,幼年時隨家人移居香港並在荃灣長大。年少時,他便對電影產生濃厚興趣,並在中學時期開始寫劇本。學業表現不佳,對電影的熱情讓他選擇放棄繼續學業,並加入電影圈。經過多年的片場經歷,擔任過美術、場記、副導等多種角色,2009年在許鞍華導演的支持下,自編自導了首部電影長片《明媚時光》,成功入圍香港金像獎最佳新晉導演,正式踏上了導演之路。

說來慚愧,遲了15年,我才觀看《明媚時光》。令我十分驚喜,今天觀看仍然覺得完全沒有過時,這部作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正是藝術品的魅力所在。作為一部文藝片,它探討的題材仍然充滿深度,涵蓋了個人成長、青年問題、家庭關係,以及在中港融合背景下的種種陰暗面。影片的前半部份節奏平淡,然而隨著劇情發展,後半部份逐漸展現出味道,讓人不禁反思人物的情感與香港的命運。

如果陳果的《香港製造》是圍繞「九七回歸」符號進行大篇幅討論,那麼《明媚時光》則成為反思「九七回歸10周年」的代表作,展現了港產片的另一種靈魂。在當時的背景下,這樣的作品富有大膽又深刻的反思,沒有盲目跟隨主流商業市場,這類電影如今很難再見。

翁子光於2015年推出《踏血尋梅》,以2008年轟動一時的援交少女肢解案為題材,該片不僅在票房上取得成功,也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編劇等多項大獎,成為翁子光的代表作。

成名後獲得2億資金支持,拍攝《風再起時》,以香港四大探長的故事還原舊香港,在2019年社運和疫情後才公映。儘管票房未能達到預期,但影片在藝術層面的確呈現了港英時期的情懷。

影片充滿野心,無論是美術設計、演員表現、動作場面還是道具,都非常出色,並且成功地還原了「舊香港」的氛圍。可惜,電影的剪接出了一些問題,感覺是把一部20集的電視劇縮減為144分鐘,讓整部影片感覺像是一部劇集的預告片。若能改編為劇集版本,或許會更能讓人投入。

雖然這部電影讓我難以「入戲」,但它引發了我對電影本質的深刻思考。它讓我不禁思索「甚麼是電影?」、「為何要花時間觀看電影?」以及「藝術的真諦是甚麼?」

最近,新作《爸爸》講述一位父親在得知自己妻子和女兒被自己兒子殺害後的內心掙扎和對家庭關係的反思。翁子光形容,這部電影不僅讓人感受到悲劇,也傳遞了釋懷的力量,並希望能幫助有相似經歷的觀眾進行心理上的和解。感覺上,這與反送中後香港「傷痕電影」浪潮不謀而合,希望該片能夠儘快放到網上串流平台上,讓離散港人感受釋懷的力量。◇

(本報專欄作家所提出的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