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4/2025學年起,香港八大公立院校增加了非本地生的本科招生人數,將非本地生的招生比例從20%提高到40%。近日,英國廣播公司(BBC)發表了一篇中文專題報道,探討中國大陸學生怎樣改變香港校園的氣氛,包括引入舉報和網絡公審文化,反擊與中共不同立場的「異見人士」。

根據BBC報道,受訪大陸學生「張女士」今年9月剛入讀香港大學的研究生課程,在一次課堂討論中,當一位香港本地學生提出「你們從中國過來念書很辛苦吧」這樣的問題時,她迅速反擊:「我又沒有離開中國,你幾個意思?你是不是港獨?」在後續幾堂課上,香港學生試圖向張女士解釋本地文化認同,並輔以數據說明,但她始終堅持:「這裏是中國,你們不該有這種想法。」

張女士過去16年一直在中國讀書,曾接受「愛國教育課程」、「六門思想課」,相關課程肯定主要領導人的決策,以及強調國家主權、領土完整,讓她覺得「台灣一定是中國的」。相反,一位在香港大學讀書的香港學生S先生向BBC指出,在他唸高中時,有別於張女士所接受的對「一個中國」的主權強調,他的課本更多側重闡述為什麼香港的制度有別於大陸,還包括司法為何獨立。

文章提到,「電子升堂」成為這一代大陸年輕人的一種典型行動方式。這個詞語源自中國互聯網,指的是通過輿論壓力促使相關方妥協的一種群體行動模式。像「小紅書」、「微博」這些社交媒體,成為他們抱團取暖、交流經驗的虛擬平台。張女士在「小紅書」上記錄自己如何「挺身而出維護國家尊嚴」,並提到「愛國無小事」。

與電子升堂相輔相成的是「舉報文化」。另一位受訪大陸學生「戴同學」提到,舉報被視為一種「義務」。例如,當校方或教授的表述未符合大陸學生對「一個中國」的認知時,他們會迅速舉報,先給學校寫郵件,然後跟警察講。戴同學更提到,有大陸學生已開始收集某一兩個教授「港獨」或「台獨」的言論證據,希望學校對此作出處份,甚至開除相關人員。

獨立學者鄧聿文分析指,和前幾代留學生比,包括張女士和戴同學在內的新生代留學生們,是在民族復興的論調背景下成長的,儘管近幾年經濟形勢下行,但和前幾個世代相比,新生代明顯更有自信,面對不同的、甚至「敵對的」聲音時,第一個直接反應是無法忍受,然後反擊。他認為,在特朗普上台、對華政策更不客氣的背景下,這樣不同派別互相敵視的趨勢還會繼續發展下去,思維已經成型的年輕人在沒有重大人生改變的情況下「很難接受和改變」。

教育局文件顯示,在2023/24學年,香港8所由教資會資助的大學共有約23,100名非本地學生。其中,約14,800名學生修讀學士學位課程,當中大約73%來自中國內地、澳門和台灣。約8,300名非本地學生就讀八大的研究院課程,包括修課型及研究型課程,其中九成來自中國內地、澳門及台灣,並以研究型課程的學生為主。@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