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有所謂的「十一」黃金周,但是中國10月份的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依舊低迷,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持續下跌,顯示中國經濟的通縮壓力在進一步加劇。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經濟存在結構性問題。
CPI和PPI凸顯中國經濟孱弱
中共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10月份CPI環比下降0.3%,同比上漲0.3%,漲幅比9月份縮小0.1個百分點,也是6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則略有回升,同比上漲0.2%,漲幅比上月擴大0.1個百分點。
反映工業方面的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下跌2.9%,降幅比8月擴大0.1個百分點,也是連續第25個月下滑。
中共官方在10月8日發布數據時聲稱,在「十一」黃金周期間,客貨運輸多項指標創歷史新高,全國國內出遊人數達到7.65億人次,國內遊客出遊總花費超過7,000億元人民幣。
但是,最新的經濟數據顯示黃金周已「褪色」,對經濟及消費等方面促進效應不明顯。
經濟存在結構性問題 如何終結通縮?
中共央行原貨幣政策委員劉世錦表示,中國的消費不足、特別是服務消費不足,是一個結構性問題。
劉世錦評價中國的消費不足情況時說,「不是小打小鬧就能解決問題的,不是傷風感冒,而是有基礎性的疾病,是一個大的結構性問題。」
他還認為,擴大消費重點應放在基本公共服務為依託的發展型消費、以農民工為重點的中低收入階層,以及城鎮化和城鄉融合發展。
劉世錦認為,政府支出結構要做出重大調整,由中央財政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基礎部份,要轉向基本公共服務、轉向人力資本的投資,才有利於擴消費穩增長。
中國經濟學家任澤平則撰文稱,終結通縮需全力拼經濟。目前整體物價數據走低,PPI連續20多個月下滑,歷史罕見,內需低迷。
文章表示,9月24日以來,當局推出一攬子增量政策,拉開大規模刺激經濟、提振市場信心的序幕,就是為了防止陷入「債務——通縮循環」,釋放全力拼經濟的信號。
中國經濟陷入雙重困境:通縮和產能過剩
過去幾年,歐美大部份國家一直在抗擊通脹(通貨膨脹),而中國則面臨相反的情況。官方數據顯示,中國的通縮(通貨緊縮)壓力正在加劇。
另一種觀察物價變化的指標是GDP(國內生產總值)平減指數,也就是中國名義GDP增長與實際GDP增長之比,反映的是總體物價的變動幅度。用這一指標來衡量,中國已經連續五個季度處於通縮狀態。
近年來,房地產市場的危機爆發拖累了整個經濟,房地產開發商及材料等相關行業紛紛縮減投資。長期以來,房地產一直是中國家庭最重要的財富積累資產,但如今,人們已捂緊錢包。消費支出減少導致物價下跌,給企業利潤和工資帶來壓力。這可能引發惡性循環,使通貨緊縮更加根深蒂固。
雖然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呼籲中國轉變經濟結構,但中共當局並沒有直接向家庭提供促銷費的刺激政策,而是選擇支持製造業。這導致許多行業的產能過剩,過剩產品最終流向海外市場。這雖然有助於中國的外貿出口,但產能過剩正在給價格帶來進一步壓力。
中國外貿出口激增,也引起許多國家的擔憂,並引發了對電動汽車等產品的反傾銷制裁,這意味著中國僅靠出口推動經濟增長恐怕很快將難以為繼。@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