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方文化可謂大相逕庭,這一點從對事物的認識方式上就可以看出來。

視覺感知

據《科學》雜誌報道,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尼斯貝特(Richard Nisbett)對東西方文化差異進行了研究。測試對象包括25名美國人和27名中國人。試驗中,他們每個人都要看36幅照片,每幅照片看3秒鐘。照片中都有真實的前景與背景,比如一隻老虎(前景)在叢林(背景)中。

結果顯示,美國人較早地將目光注意到照片中的前景上,而且持續時間長。相比之下,中國人則花較多的時間去注意背景,較少的時間在前景上。當測試對象根據記憶進行描述時,中國人對背景記憶得更準確,而美國人則對前景記憶得更準確。

中醫與西醫

事實上,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不只是表現在視覺感知上,也表現在對這個世界認識的方方面面。東方文化傾向於從整體看問題,而西方文化,比如美國人,則更側重從個體去分析。這一點在中醫與西醫上就能明顯地體現出來。

中醫在古代是很發達的,典型的如古籍中記載的華佗、孫思邈等人的事跡。不僅診斷方式(望、聞、問、切)要比當今的分析、化驗簡單易行,而且治療效果真是藥到病除。

歷史上中醫的輝煌與中國的神傳文化息息相關。在古代科學中,講究「天人合一」,順應自然規律。就一個人來講,五臟六腑之間也是經絡聯繫著的統一體,身體內部的失調會通過身體表面的脈象,甚至面容、聲音、舉止表現出來。可謂「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古人有句話:「醫者易也」。意思就是說,中醫的內涵就像《周易》一樣玄妙。所以精通醫術者,很容易從一個人疾病的表現找到它的根源,如人的五臟陰陽失調。治療起來自然是高屋建瓴,很輕鬆的事情。

而西方醫學則是從解剖學看一個個器官的功能,從局部的組織、從細胞看問題出在哪兒,現在又發展為從分子、基因等角度去研究。可人並不是一個個零件組合起來的機器,所以這種分割的方法不易找到問題的關鍵和有效的解決辦法。

此外,中醫講「調」「補」「養」,西醫則講「治」。所以即使能找到有效的西藥,卻由於對正常細胞的損傷及其他影響而造成各式各樣的副作用。

時過境遷,現代的中醫與古代也不同了。這裏面有多種原因,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對客觀世界、人體科學認識的轉變,所以許多現代中醫只是依照古代流傳下來的一些藥方治病。而事實上,同樣的癥狀,在不同的人,病因可能相差很大。這種照方抓藥式的辦法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甚至會帶來負作用。

當然具體來說,中醫的斷層還有其它原因。比如,古代的行醫者恬淡自然,所以能知天命,而很多當代行醫者則追名逐利。還有古今中藥種植與採摘方式的變遷等等。這些都是伴隨著整體文化道德的衰微而產生的。可以說,中醫的斷層其實是中國傳統文化整體失落的一部份。

可喜的是,近年來在氣功修煉的帶動下,人們又重新思考傳統文化。據報道,全世界為身心健康而打坐煉功者越來越多,這必將帶來人們對中醫等傳統文化的重新認識。

藝術

東西方文化的不同特色,還體現在許多方面,比如音樂、美術等等。

中國人都知道「高山流水」的故事。據《呂氏春秋》和《列子》記載,春秋年間,晉國大夫俞伯牙奉命去楚國修聘,中秋之夜泊船於一座山崖下,雨收雲散,皓月當空,剛好樵夫鍾子期在山崖下躲雨聽琴。伯牙撫琴一曲,問子期:「下官撫琴,心中有所思念,足下能聞而知之否?」子期答應一試。於是伯牙沉思半晌,其意在於高山,撫琴一弄。鍾子期讚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不答。又凝神一會,將琴再鼓,其意在於流水。鍾子期又讚道:「美哉湯湯乎,志在流水!」伯牙大驚,推琴而起,遂與子期結為兄弟,留下千古美談。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向師襄子學習彈琴,一連學了十天,也沒增學新曲。師襄子說:「可以學些新曲了。」孔子說:「我已會彈此樂曲了,但還沒有熟練掌握彈琴的要領。」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又說:「你已掌握彈琴的要領了,可以學些新曲子。」孔子說:「我還沒有領會樂曲的內涵。」又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再次對孔子說:「可以學些新曲了。」孔子說:「我還沒有體會出作曲者是怎樣的一個人。」不久,孔子顯得肅穆沉靜,深思著甚麼,接著又心曠神怡,顯出視野寬廣、志向高遠的神態,說:「我體會出作曲者是個甚麼樣的人了,他的膚色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明亮而深邃,好像一個統治四方諸侯的王者。除了周文王,又有誰能夠如此呢!」師襄子恭敬地離位給孔子拜了兩拜,說:「我老師告訴過我,這是《文王操》。」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妙之處,可見一斑。

從繪畫上講,東西方畫家在技術成熟之後,對藝術的表現方式也不同。齊白石畫蝦,徐悲鴻畫馬,寥寥幾筆就栩栩如生;達芬奇《最後的晚餐》將每個人物的神情、心態都表現得惟妙惟肖。這些作品都技藝高超得令人驚嘆,然而體現出來的風格卻迥然不同。

東方講女媧造人,西方講上帝造人。不同的來源,造成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風俗。如何能夠充分發揮各自的長處,相得益彰,共同創造美好與純正,也許才是這些文化產生的原因吧!

~摘自《新三才》◇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