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首李家超在10月16日星期三發表了他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在這年度《施政報告》發表之前,有媒體已經在香港街頭進行了一些簡單的採訪,初步印象是大部份香港人對這份《施政報告》沒有期望。

《施政報告》發表之後,當日已經有兩個不同的機構進行了即時的民意調查。《香港民意研究所》在翌日發表的調查報告顯示,2,000多名受訪者中,有41%不滿意這份《施政報告》,表示滿意的只有32%。比起去年《施政報告》發表即日的不滿意比率40%更差,比李家超任內第一份《施政報告》的31%不滿率更是差了一大截。對《施政報告》的整體評分,也下跌至只有42.2分,比2023年時的44.4分及2022年時51.1分都要低。

即是說,李家超上任3年來,市民對他施政的滿意程度持續下跌。事實上,根據《香港民意研究所》每年所做的同一調查,李家超從一開始便沒有蜜月期。他任內第一份《施政報告》取得的分數,比他的前任林鄭月娥發表其第一份《施政報告》時低了很多,也比不上董建華及曾蔭權,就連梁振英第一份《施政報告》的得分都比他高。可以說,在市民眼中,李家超是香港1997年主權移交以來最窩囊的特首,也在領導著一個香港市民最沒有期望的政府

除了《香港民意研究所》,新聞組織《Yahoo新聞》最近這幾年也對《施政報告》進行了即時民調。其進行的民調當然沒有《香港民意研究所》那麼嚴謹及科學,但因為持續進行,其發現也具有一定的參考作用,起碼可以作前後的比較。

根據其報告,今年2,400名參與調查的用戶當中,有38%給這份《施政報告》零分,另外有19%表示無意見;其用戶對《施政報告》的平均評分是2.12分。

《Yahoo新聞》的調查,似乎不是隨機抽樣調查,而是由其用戶自行決定是否參與的。因此,由去年的有接近8,800人參加,到今年跌到只有2,400人參與,顯示市民對政府的《施政報告》已經失去興趣,間接表示大家對政府的施政已經覺得與自己無關。

根據其調查結果,今年給予《施政報告》零分的比率大幅度上升了8.7%,達到參與總數的接近四成,這也清楚說明市民覺得這份《施政報告》毫無意義。以10分為滿分,評分由去年的2.72分下跌至今年的只有2.12分,跌幅也可謂相當驚人,而且分數也確實相當低,遠離合格水平相當遠。

即是說,兩年之間,主動參與的人數大幅度下跌了,評分大幅度下跌了,給予零分的大幅度上升了,沒有意見的,也大幅度上升了。對《施政報告》沒有意見的人明顯比去年減少了,可能他們都憤怒得選擇直接給零分算了。

兩個機構採用的調查方法不一樣,提問方式也不一樣,很難直接比較,但數據表現出來的趨勢卻是一致的。就是市民對李家超任內發表《施政報告》的評分越來越低,不滿意的比率也在提升,對政府施政態度冷漠的人也越來越多。

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總督向立法局每年發表一份《施政報告》,基本上是一個施政的程序及禮儀,是殖民地總督向立法局簡介其政府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會着力處理的問題及政策,也會簡單說一說施政成就。全體透過官職身份或委任晉身立法局的尊貴議員,就算行禮如儀,最終都必然會鼓掌通過,也會在口頭質詢過程中提出一些具質素的問題,或提出他們的見解與訴求,要求政府處理。

那是一個香港人政治訴求低,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門路窄,政治似乎與大部份蟻民無關的世代。但就算是在那個年代,每個人都知道盡力做好自己的職份。發表《施政報告》的總督也好,作為議會成員的議員也好,每個人都知道要各司其職,知道總督及政府與作為民意機關的立法局兩者之間的權力與責任,各人都會盡力恰如其份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到上世紀80年代中開始,香港的政治制度走向開放,具有更強烈的民主及民意參與元素;政府也知道要提升自己的問責意識;議員知道不可以辜負市民的期望,才可以爭取到市民的支持,從而繼續做其民意代表。從那個時候開始,每一年的《施政報告》便成為了政府向立法局(或1997年之後的立法會)及社會交代施政進度,提出施政綱領爭取社會支持的一個平台。

每年作為政治禮儀的《施政報告》,也逐漸受到市民重視,成為每年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政治歷程。這其實與香港社會的政治成熟程度,及市民對社會及政治的投入感提升是同步發展起來的。

上世紀90年代之後,香港進入後回歸過渡階段,總督及高級官員,或後來的特首及問責高官,每年在《施政報告》醞釀過程中都會積極蒐集民意,與政黨、關注組織、專業團體、新聞媒介的代表、及學界中人接觸,蒐集意見;又會向他們就具體施政方針、政策及措施作早期的討論,從而令到《施政報告》出來之後的每一個細節都具有較強的社會參與元素。直到2019年之前,特區政府也只能「蕭規曹隨」,大致依循這種已經約定俗成了的政治程序。

因此,《施政報告》提出的施政路向及具體措施,一般也會比較周詳。社會各界也會樂於就已經發表的《施政報告》提出意見及評價;立法會議員在《施政報告》發表之前會提出各種政策倡議及訴求,《施政報告》發表之後也會針對不同的項目作跟進,也會在特首的《施政報告》答問會中扮演好督促及監察政府的角色。

到了現在這個所謂「由治及興」的特區新歲月,再沒有敢言的傳媒了;《施政報告》發表前的廣泛接觸,今年好像已經完全停頓了;與去年聊備一格搞幾場自編自導自演的所謂社區諮詢會,安插幾個戲子提問一些預先調校好的問題的諮詢秀都不做了;所謂見學者、見專業組織、見政黨就可能根本再沒有對象了。這樣的所謂《施政報告》,除了一個空殼之外,還有甚麼實質的政治歷程及內容,令施政的受眾,即香港人,覺得自己是政府施政的持份者?

上述兩個調查對《施政報告》的反應及評分,除了說明《施政報告》所代表了的當下特區政府施政質素之外,其實也說明了其中不少市民,特別是那些給予零分及沒有意見的市民,已經不再認為自己應該對香港政府的施政有期望或有要求了。值得留意的是,《Yahoo新聞》那個調查,除了顯示有興趣回應調查的人數在兩年之間減少了三分之二之外,給予零分及沒有意見的參與者,在這兩年都是加起來佔了參與者的接近60%。這可以說是市民恰如其份地表達了他們對這樣的一個政府及這樣的一個《施政報告》應有的冷漠。

至於那些理論上應該扮演民意代表的議員又如何?就如上面提到,就算在殖民地時代,由政府委任的議員尚且知道如何恰如其份地扮演其角色。到今天,那些實際上是由權勢「選派」的所謂「愛國者」霸佔了虛有其名的所謂民意代表的議員位置。他們現在連戲都不做了,也根本不知道自己除了熱烈支持政府的一切之外再有甚麼恰如其份的角色。他們最在意的,竟然是要預早知道《施政報告》文本封面的顏色,然後在當天紛紛穿上與那顏色相應的各款馬騮衣,在特首發表《施政報告》的莊嚴議會殿堂內興高采烈,不講賣相地向權勢表忠。

這種淪落與倒退,就連一個不太科學的民意調查也可以透過主動參與人數的大幅度下跌來說明。這才是今天這個「由治及興」的香港最弔詭的社會政治風景線。◇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