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營養》(Nutrients)期刊一篇研究發現,美國超市有很多嬰兒副食品並不健康,而且很多食品的包裝標示會誤導消費者。

研究者調查了美國10家大型超市651種適合6〜36月大寶寶吃的嬰幼兒副食品,發現有60%不符合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營養建議。其中,70%的食品未達蛋白質建議值,25%的食品未達卡路里建議值,44%的食品糖份超過建議值,20%的食品鈉含量超過建議值。

嬰兒副食品袋太甜 有礙寶寶學習咀嚼

許多忙碌的父母為了方便,會購買「嬰兒副食品袋」(baby food pouch)給寶寶吃。過去13年中,美國袋裝嬰兒食品的銷售額增長了900%,是當前的暢銷產品;但這類食品的糖份都太高。

嬰兒副食品袋的含糖量是所有調查食品中最高的,只有不到7%的嬰兒副食品袋符合WHO的糖份建議值。

據CNN報道,研究的主要作者、營養學助理教授鄧福德(Elizabeth Dunford)表示,由於袋裝食品攜帶方便,又標榜能滿足寶寶營養需求,因此很多新手父母很喜歡買嬰兒副食品袋;但其實很多產品都缺少關鍵營養素,且包裝標示容易誤導消費者。

在寶寶開始吃副食品的階段,應該讓他們多吃各種不同味道的食物,尤其帶有些許苦味的蔬菜,如青花菜和菠菜,以免寶寶養成嗜甜的習慣。(Shutterstock)
在寶寶開始吃副食品的階段,應該讓他們多吃各種不同味道的食物,尤其帶有些許苦味的蔬菜,如青花菜和菠菜,以免寶寶養成嗜甜的習慣。(Shutterstock)

田納西大學健康科學中心兒科胃腸病學專家科金斯(Mark Corkins)認為,寶寶需要學習咀嚼,應該吃水果,而不是吃泥狀甜食,這些加工食品比水果甜太多,會養成寶寶嗜甜的習慣。此外,在寶寶6個月至1歲大這個階段,如果不讓寶寶接觸不同的食物,以後他們可能會厭惡固狀食物,只愛吃口感滑順的食物。

食品標示易誤導消費者

在651種嬰幼兒食品中,幾乎所有(99.4%)食品都有誤導性的標語,包括:非基因改造(70%的商品)、有機(59%的商品)、無雙酚A(37%的商品)、無人工色素或香精(25%的商品)。

鄧福德等研究者表示,許多食品含糖量很高,卻只在標籤上強調「無色素」或「無香精」;有的零食名稱有蔬菜或水果等字眼,但其實是用麵粉或其它澱粉製成。

鄧福德認為澳洲的做法值得參考,他們規定食品的最低營養成份標準,如果食品或飲品未達最低標準,製造商就不能對該成份有任何健康聲明。例如,如果食品的鈣含量不到最低標準,就不能宣稱添加鈣。

多讓寶寶練習咀嚼,適應固體食物,有助牙齒和下頜骨發展,並避免孩子偏食。(Fotolia)
多讓寶寶練習咀嚼,適應固體食物,有助牙齒和下頜骨發展,並避免孩子偏食。(Fotolia)

◎「無添加糖」與「無糖」的定義

台灣嬰幼兒食品也有標示不明的問題,例如2018年有研究發現,台灣市面上的嬰兒副食品僅65%有標示含糖量,其中半數糖份超標;而標示「無添加糖」的產品,也有70%以上糖份偏高。

研究者陳怡君表示,這份研究表明市售嬰兒副食品普遍含糖量高、成份標示需檢討,也凸顯許多食品包裝標語容易誤導消費者,讓人以為很健康。

美國FDA和台灣TFDA均定義,營養標示中的「糖」代表食品中「單醣」與「雙醣」的總和。如果食品中每100克固體或每100毫升液體之含糖量(單醣+雙醣)不超過0.5克,則可標示為「無糖食品」。但如果食品除食材本身的糖外,沒有額外添加糖,可以標示「無添加糖」。

所以「無糖」的定義是很嚴的,標示「無添加糖」的食品仍有可能糖份過高,這一點要留意。#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