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周三(9月11日)報道說,中國銀行體系消化不良,被高風險資產淹沒;即使非重症,對整個經濟來說也是痛苦的。

中國金融業嚴重萎靡不振。幾十年來,北京一直依賴國有銀行通過發放信貸來加速經濟增長。在銀行被高風險資產淹沒後,結果就像是消化不良。

中共官方數據說,中國的銀行不良貸款為3.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此外還有4.8萬億元令人頭疼的「特別提及」貸款,其中包括向陷入困境的房地產開發商和資金短缺的地方政府發放的信貸。中共官方數據因不透明和瞞報歷史,實際情況可能更糟。

「問題是,向中共數據收集機構詢問壞帳就像詢問消化不良的病人他們到底吃了多少垃圾食品一樣。」報道說。

報道亦指出,非官方的其它消息源對中國經濟持更悲觀看法。根據經濟研究機構佳富龍洲(Gavekal Dragonomics)的估計,僅中國房地產行業的不良貸款目前就可能超過7.1萬億元(按現有匯率估算)。

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資產有三種

路透社把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資產分為三種。一種是來自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即由地方政府發行的城投債。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中國地方債務在2023年超過60萬億元(按現有匯率估算)。惠譽評級估計,為地方債提供的資金信貸可能佔銀行總資產的17%。

報道說,這類債務因政治屬性,讓銀行別無選擇,只能在到期前繼續展期,但此舉會侵蝕銀行的盈利能力。資產管理公司Pimco表示,有15%的城投債需要重新談判,造成銀行業利潤下降6%。

至於其它兩種類型的不良資產,通常中國的銀行會試圖以某種方式從系統中清空或消化掉。

Trivium研究員Dinny McMahon表示,過去幾年,中國的銀行加快了不良資產處置的步伐,自2020年以來,不良資產處置規模已超過每年3萬億元,佔GDP的近3%。

第二種不良資產是可以出售、拍賣或證券化的資產。因中共破產程序不完善,繁瑣的限制和冗長的法庭和解程序導致,銀行在投資虧損的情況下,更願意直接將有毒貸款轉移給主要由國家支持的投資工具(即「資產管理公司」)。

比如:中國渤海銀行計劃在2024年以六折出售價值290億元的資產,相當於損失2023年四分之三以上的收益。

資產管理公司很多情況下本身也捉襟見肘,它們更像清算所而非投資方。它們經常會轉手將購買的貸款出售給民間專業基金,變換成兩位數的回報。

第三種不良貸款是銀行將嘗試自行收回未償還金額,並利用撥備彌補任何未償還損失的貸款。根據佳富龍洲的數據,2023年沖銷總額達1.3萬億元。

各大銀行盈利能力受擠壓

報道說,中國的銀行正在通過倉儲、出售和沖銷貸款,勉強維持生計,這種做法是有代價的。在信貸需求低迷、利率下調以及北京要求銀行將廉價信貸注入戰略部門的背景下,各大銀行的盈利能力正在受擠壓。

根據Visible Alpha的數據,大陸四大銀行和第五大銀行交通銀行的平均淨息差預計將從2019年的2%以上降至2024年的1.4%;因此,預計同期平均股本回報率將從10%降至8.6%。

由於中國的銀行需要撥出資本來彌補核銷損失,利潤縮水將使其維持目前的資產處置速度變得更加困難,尤其是農村商業銀行,它們佔中國銀行總資產的14%。

農村商業銀行是中國銀行體系中盈利能力最低的,同時不良貸款率也是最高的。

美國智庫「亞洲政策」研究所的中國問題研究員王慧玲(Lynette H. Ong)在報告中說,中國金融領域最薄弱的環節是分布在農村地區的3,800家中小型區域性銀行。它們只能吸收本地存戶的儲蓄,同時,中國國內的銀行法規禁止它們設立分支機構或向在本省以外註冊的客戶提供在線服務,在這種背景下,它們傾向於向與政府相關的項目合作,尤其是給房地產商和房地產項目放貸,從而暴露在這次房地產危機中。

在過去二十年裏,中共一直依靠投資驅動的增長,向國有和私營企業分配信貸。

路透社說,這種增長模式已不再可能持續,而且風險在不斷增加。如果消費者不彌補不足,經濟就會放緩,壞帳可能會進一步增加,嚴重的財務消化不良將演變成更糟糕的情況。

摩根大通分析師利用貸款創造的名義GDP增長的歷史數據,假設銀行維持30%的股息支付率,銀行需要超過10%的股本回報率才能產生足夠的資本,才可能實現中共政府設定的5%的經濟擴張目標。#

------------------

🗞️9.17暫別實體 立即預購
https://bit.ly/buybyepaper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