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港移英前,我住黃大仙,2019年社會運動期間,目睹黃大仙大大小小的事件,當晚示威者穿過睦鄰街遊樂場進攻黃大仙紀律部隊宿舍那一幕,仍然歷歷在目。那段時間,在區內捱了不少催淚彈;相比之下,今年8月被香港左派講成「居英港人心慌慌」的英國全國騷亂,當局一粒催淚彈也沒用過。

然而,黃大仙於我而言,情感並非最深。情感最深的一區,當屬灣仔。

我小學、中學都在灣仔度過,軒尼詩道小學對面便是《漫畫周刊》的辦公室,放學後不時會去看看有甚麼特價貨;鄧肇堅維多利亞工業中學出過鄭秀文,也出過鄧炳強,就讀時覺得在「工業」學校可以讀到兩科歷史是很玄妙的事。

當時家住史釗域道一棟唐樓,後來拆建成諾富特世紀酒店。外公在灣仔道口開設牙醫診所,對面便是著名的英京大酒家,附近還有龍門大酒樓及百樂門酒家,以上酒樓早已成為歷史,那時經常光顧的灣仔大榮華,也於2022年結業,年幼時每月拿月餅會咭到榮華付款供會,記憶猶新。

對灣仔真正深入了解,是2001年。那時我剛到港大歷史系當博士後研究員,系主任讓我接下灣仔船街重建工程的諮詢工作,花了兩年時間挖掘相關史料,於2003年寫成研究報告,內容涉及灣仔和船的歷史。

香港開埠後,中環規劃成政治中心,上環是華人商住中心,灣仔這個近郊便成為西人居住之所,當中最著名者當屬「春園」(Spring Garden)。然而,1856年春園業主出售物業,灣仔便逐漸變成工業區。當時九龍仍未歸併香港,香港作為發展中的國際城市,急需地方修建船埠,春園一帶便發展成香港第一代船埠用地,黃埔船埠最初便設於這裏。到了現在,一些長者仍將大佛口一帶稱為「杉排」,原因是當時皇后大道東一帶仍然臨海,有不少稱為「船台」的、用杉木建造的滑台(slipway)。今日皇后大道東一帶仍保留船街(1970年代以前稱為「洋船街」)、舢舨街。以上均說明,那一帶曾經是香港重工業重鎮,今天皇后大道東有不少傢俬店,便是由當時演變而成的結果。

灣仔還有兩個行業值得一書。進入20世紀後,克街至天樂里一帶蓋起不少貨倉,當中以盛產雙妹嚜花露水的廣生堂最為人熟知。當年筆者經常逛的東方188商場所在地,便是廣生行大廈。

灣仔也曾是殯儀館和長生店中心。1950年代灣仔駱克道有萬國殯儀館(前身是溜冰場,後改建為東城戲院、東城大廈)和香港殯儀館(位於軒尼詩道遊樂場灣仔道一面),無怪乎天樂里、摩利臣山道一帶頗多長生店和花店。筆者1980年代讀中學時,摩利臣山道仍有一、兩間長生店。

灣仔一開始以水為業,有不少船舶工業;灣仔在20世紀中後期,也因水而聞名世界。小說《蘇絲黃的世界》,以到港美國水兵與吧女的故事為中心,小說中的Magpie Bar原型是駱克道65號Tops Bar。由於美國水兵關係,駱克道多酒吧,也多紋身店,我年幼時經常駐足於紋身廣告前,煞是好看。

對了,我在黃大仙的家可以看到獅子山,離港前我決定把獅子山紋在背上,讓自己烙下香港印記。現在想來,這個紋身多了一重意義,讓我「灣仔人」和「黃大仙人」兩種身份緊扣在一起。◇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