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的財富不均,中國普通百姓如何看待財富不均,民眾們不患寡、患不均的心態如何演變發展,乃至最終這種財富的兩極分化是否會導致中共政權的垮台,成為海內外學者和研究人員共同關注的話題。而最近西方學者和智庫人士對中國這個話題研究的新發現,對中共政權來說,可能是個不祥且危險的訊號。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研究者伊拉里亞·馬佐科(Ilaria Mazzocco)和斯科特·甘迺迪(Scott Kennedy),綜合了史丹福大學學者的跨年度趨勢研究,仔細分析了中國公眾對經濟不平等、貧富懸殊等問題出現的原因的看法和這些看法的重大轉變,並評估這些新趨勢對美國和中國政策制定者的影響。伊拉里亞·馬佐科(Ilaria Mazzocco)博士是CSIC的資深研究員,會講漢語和意大利語。史考特·甘迺迪(Scott Kennedy)博士也是CSIS的資深研究員和顧問,也是「中國大數據」(Big Data China)計劃的共同主任。

馬佐科和甘迺迪特別關注了馬丁‧懷特(Martin K. Whyte)教授和史考特‧羅澤爾(Scott Rozelle)研究員的最新數據和成果。馬丁‧懷特(Martin K. Whyte)教授是史丹佛大學約翰‧茲萬斯特拉(John Zwaanstra)國際研究與社會學榮譽教授。從2000年至2015年,他曾擔任哈佛大學的社會學教授。他的研究領域包括比較社會學、家庭社會學、當代中國社會學研究、和後共產主義轉型研究。懷特教授也是美國社會學協會、亞洲研究協會、社會學研究協會、美國人口協會和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的成員。

羅澤爾(Scott Rozelle)博士是史丹福大學海倫法恩斯沃斯(Helen F. Farnsworth)高級研究員、史丹福大學弗里曼斯波利國際問題研究所和史丹福經濟政策研究所的史丹福中國經濟與制度中心(SCCEI)聯合主任。他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獲得學士學位,並在康奈爾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羅澤爾曾在戴維斯加州大學、史丹福大學經濟系任教。羅澤爾是中國通,其研究幾乎完全集中在中國,包括中國的農業政策,農業供需和貿易,以及中國的貧困問題和不平等經濟學。過去20年間,羅澤爾一直擔任中國農業政策中心國際顧問委員會主席和加州大學農業問題中心的共同主任。

這幾位西方研究者和智庫學者認為,中國群眾的所得和分配差別、貧富的差距等等的存在本身,可能並不是特別的重要。而中國公眾如何看待這種分配的不公平性,實際上更為重要,對社會和當權者的衝擊也會更大。而這種觀點,與中國古訓中的,「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孔子《論語·季氏》第十六篇)中所指,其實不謀而合。並且,不管是在中國或其它國家,不平等的感覺,而不是不平等的存在的本身,才是更加可能會產生政治上的嚴重後果的。

他們指出,中國從國家社會主義轉向市場改革,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經濟快速成長,但不平等也迅速地擴大。從整體經濟或從區域經濟的角度去衡量,中國的不平等現象急速地加劇,這使得中國比其東亞鄰國更加的不平等,並與拉丁美洲國家更加相似。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和世界銀行的數據,中國的基​​尼指數從2000年以來快速增加,現在在0.47左右,僅低於貧富差距嚴重的巴西,而遠高於印尼、印度、美國、德國等國家。

相當有趣的,是哈佛大學懷特教授等一組學者的分析,他們對中國社會如何評估不平等現象進行了開創性的實證研究。2010年,懷特教授的著作《社會火山的神話:當代中國對不平等和分配正義的看法》(史丹佛大學出版社)介紹了他們的工作。2010年代,中國民眾普遍的認為,不平等是市場經濟的結果,是合理的也可以接受的。中國人主要將成功歸因於人們的努力,將失敗歸因於人們自身的薄弱。也就是說,無論好壞或貧富,責任落在個人的肩上,他們不會去指責政府或經濟體系。當時大多數中國受訪者對未來,也持一定的正面的看法。這是十年前的事。

十年之後,情況就變得非常的不同了。

過去十年間,中國經濟和政治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經濟在成長,但增長率卻急劇放緩。中共的新冠清零政策,尤其是在2022年,減緩了經濟增長,並影響了人們的穩定感。中國的國內政治環境也發生巨變,黨內權力高度集中,意識形態控制加強,國營企業得到扶持而私營企業受到打壓。《中國大數據》在2022年5月的數據顯示,絕對貧窮在減少,但不平等現象卻居高不下。中國,乃至全球,對不平等的擔憂程度在急劇增加。在2023年,中國最低層20%的人們的收入佔比,只有4.4%;而最上層20%的人們的收入佔比,高達45.9%。

或許更讓中南海膽戰心驚的,是中國老百姓對自己為甚麼貧窮的原因的看法,從2004年到2023年,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

二十年前,人們認為自己貧窮的前三個主要原因,分別是能力欠缺(lack of ability)、努力欠缺(lack of effort)、人格欠缺(poor character);而二十年後,人們認為自己貧窮的前三名主要原因,則是機會不均等(unequal opportunity)、經濟體係不公(unfair economic system)、和努力欠缺(lack of effort)。能力欠缺(lack of ability)從二十年前的第一位原因,變成二十年後的第六位原因;機會不均等(unequal opportunity)從二十年前的第六位原因,變成二十年後的第一位原因;經濟體係不公(unfair economic system)從二十年前的第八位原因,變成二十年後的第三位的原因。

與此類似的,是中國人認為富裕的原因,二十年間也發生了變化。在2004年,人們認為致富的前三個因素是個人能力、高等教育和人際關係。在2023年,人們認為致富的前三個因素是人際關係、生於富人家庭和個人能力。「關係」的重要性的飆升不令人吃驚,令人驚訝和失望的,是高等教育的因素,從二十年前的第二位,落到了二十年後的第七位!中國教育體系的失敗,由此可見一斑,

最新一輪調查是在2023年通過阿里巴巴的線上應用程式進行的,由於是最近的一次調查,懷特和他的團隊尚未發表任何相關的學術文章,但調查的數據首次在中國大數據專題中公開分享。很明顯,人們對中國經濟中的不平等和機會的看法發生了重大變化,對自己的責任越來越少,而對經濟體系的責任也越來越多。也就是說,對中共政權、中共的國家體制、中國的經濟和財富分配方式,二十年前後,中國民眾有了非常不同的觀點,其不滿和憤懣情緒,開始更多地指向了中共政權。

在這些西方學者和智庫人士看來,中國的社會火山「正在冒泡」,需要建立新的預測模式,看看中國民眾的這些不滿和憤懣的情緒如果繼續惡化,會產生甚麼樣的後果。他們認為,這些趨勢是對中共政權在未來數年的一個巨大的挑戰,而西方社會呢,需要在未來幾個月和幾年,對中國社會進行更緊密和細緻的觀察!

(謝田博士是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的市場學教授暨約翰奧林棕櫚講席教授)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