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配合北部都會區的「雙城四圈」計劃,政府年初提出「流浮山/尖鼻咀/白泥一帶的發展建議」。民間團體「本土研究社」今日(3日)發文指,此建議改變十幾年前的公眾諮詢結果,在主海岸濕地加入酒店、餐廳及創科用地。他們質疑,過往政府在流浮山發展計劃的研究,著重當地「文化鄉鎮」的人文特點,並稱會減少干擾自然環境;但是現時北部都會區的規劃把流浮山定位為「數碼新海岸」,上述原則蕩然無存。

「本土研究社」審視最新建議文件中的土地用途概念圖,並與該區原有土地用途的「分區計劃大綱圖」(OZP)進行全區性「疊加分析」(overlay),發現新發展計劃將大幅度改變原訂有保育價值的土地用途類別,包括「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SSSI)、「海岸保護區」(CPA)、「自然保育區」(CA)、「綠化地帶」及「農業」。

海岸保護區改為公園、度假酒店等

但是,研究社發現上述各土地用途,並未完全按照原先的OZP規劃,而是被不同項目的發展用途侵蝕。情況最嚴重的是原本佔地約114.62公頃的海岸保護區,其近半(49.8%)用地,將降格為所謂的海岸保護公園(陸上部份)。白泥至尖鼻咀沿海,將在海面建造4.8公里長的海濱長廊及單車徑,部份亦會延伸到海岸保護公園中。研究社質疑,在成立一個公園之餘,如何維持原先對海岸保護的功能,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另外,海岸保護區20.45%用地,將發展為度假酒店、零售、餐飲、娛樂、戶外探險公園和露營場地等設施;18.89%用地亦將成為海濱休憩用地。另外,概念圖中的數碼科技樞紐、流浮山優質社區住宅項目及海鮮市場,與原有海岸保護區土地用途重疊。

此外,約5.46公頃的SSSI,在發展建議中分別有26.86%及8.76%,混作綠化地帶及海岸保護公園。至於8.76%的自然保育區,則有八成半變成海濱休憩用地。

市中心置於原規劃綠化地帶

至於原本規劃的約249.92公頃綠化地帶,研究社發現只有62.7%保留作原本用途,超過六分之一將改劃成「河岸社區」、「流浮山市中心」。研究社指出,市中心實為住宅項目,將市中心放置於綠化地帶,是無視綠化地帶作為都市與鄉郊保育區緩衝的規劃用意,使保育區屏障盡失。

另外,約60.32公頃的農業土地,在未來的發展建議中,過半(55.93%)擬劃為「休閒生態旅遊—風景節點」,另有約4公頃原有農業用地,將成為數碼科技樞紐一部份。研究社認為,此對原有農業社群、農地生態和資源必有極大衝擊,之前的計劃中,不見對農業用地原本用途的規劃或補償措施。

政府就上述計劃的公眾參與活動,於3月6日展開,並將於5月5日結束。@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