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察覺到,自從去年初中港全面開關之後,香港互聯網上開始充斥著大量批評香港服務業態度差、餐廳貴又難食的文章、留言和影片?這股好像突如其來、但積累已久的民怨,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適逢北上購物潮,點燃了那股怨氣,有時候於態度惡劣的餐廳爆發,近日又在大型連鎖超市爆發。
數天前,一間位於屯門的刀削麵店捲入一宗學生優惠爭議風波,成為社交媒體上的熱門話題,網媒《Channel C》的相關片段已獲得超過一百萬次觀看。該店原本標明顧客只需身穿校服即可享有減價2元優惠。不過,兩名學生在用餐後卻被質疑是否假扮學生,學生便在Google地圖上對該刀削麵店留下了「一星」劣評;店舖之後公開CCTV畫面公審學生,隨後再捲入肢體衝突,風波越演越鬧烈,竟然變成全港事件。
如果在5年前、10年前,如此「小事」根本不會成為全港熱話,因為以前的公共討論空間,通常用來討論政治和社會政策,但如今在白色恐怖之下,港人已經政治疲勞、不敢或不想討論令人憤怒、無力又傷感的政治議題了。
因此,從宏觀層面來看,網上出現大量關於餐廳服務差、食物價格高昂、租金飆漲等的討論,反映出香港人將公共關注焦點從爭取政策、政治上的「大公義」,轉移到了爭取日常生活中的「小公義」。這種轉變背後,更可能涉及一個新形態社會運動。
近日,消費者委員會公布超市價格調查,發現有54%貨品加價,總平均售價較前年升1.9%,引發了網民不滿,矛頭指向惠康和百佳,批評他們是霸權,在疫情期間賺大錢卻加價。
從社會運動的角度來看,現今的香港社會氛圍似乎又回到了10多年前反對地產霸權、反對資本主義的左翼氣氛。2013年左右至2021年爆發的本土右翼社會運動,包括泛港獨、反對新移民、去中國化等議題,今日已經難以合法進行,代價亦太大。因此,一場沒有大台的社會運動在有意無意之間形成,手段是消費行為模式的改變。
少吃本地餐廳,改吃兩餸飯,每逢假期去日本、台灣、中國大陸等地方旅行消費;更有一部份人把日常買餸行為都搬到深圳發生。種種手段,都在明在暗地對抗香港的資本家和政府。不過,有人是故意參與,也有更多人在無意識之下順道參與。
總的來說,從餐廳服務到超市價格,這些表面上看似零散的事件,實際上反映了香港社會的深層變化。儘管現時法家治港,但港人繼續追求公平正義,由大公義改為小公義,矛頭由政府改成資本霸權、地產霸權。2024年,社會運動的動力原來仍然存在。◇
(本報專欄作家所提出的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