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去年中港開關之後,香港漸漸進入了一場「無大台」的「減少留港消費」運動,這場運動的特點是參與門檻低,參與方法多;參加者的政治光譜廣闊,有「黃絲」也有「藍絲」;有人有意識地參與,有人無意識地參與;訴求多元化,有人純粹為了節省金錢,也有人是為了故意懲罰本港商界和香港政府,跟「由治及興」唱反調。
過去一年,網上討論區、社交媒體、傳媒等公共領域突然出現大量批評本港餐飲業和零售業服務差、價錢貴、性價比低的輿論;同時,有很多讚好北上消費的帖子和影片,山姆超市、COSTCO超市、北上叫外賣都成為熱話。我無法判斷究竟背後有沒有「網軍」帶風向,但這股「似有還無」的民情漸漸成為實質的力量,最近的4天復活節長假期變成了本港商家的惡夢,市道非常冷清。
入境處統計數據顯示,3月29日至4月1日期間,共有175.9萬人次香港居民出境,其中至少有156.9萬人次前往中國大陸和澳門;相反,只有約40萬人次旅客入境,大陸旅客佔29萬人次。
美國《彭博》4月2日報道,今年3月香港共有930萬人次離境,創下自1997年主權移交以來單月最高紀錄,當中有830萬人次估計前往中國大陸。一連4日假期,前往大陸和澳門的香港居民人數較2019年同期增加10%;但大陸和澳門的訪港旅客較2019年同期減少46%。
本港市道差和爆發結業潮,不能夠單純歸咎港人外遊,「旅客數量大減」、「旅客消費模式改變」和「港人消費模式改變」才是主因,再繼續深究下去的話,當然離不開政治環境改變、《國安法》、移民潮、《基本法》23條立法等因素。
在這場「無大台」的「減少留港消費」運動裏面,深圳、日本、台灣和本地兩餸飯都成為了參與者的「工具」,代替了留港高消費行為。很多網民甚至表明,星期一至五吃兩餸飯等平價食物,儲錢假期外遊消費,普遍因為覺得香港性價比低。
沒有不識貨,至怕貨比貨,疫情後開關,令港人大開眼界,原來外面世界的性價比是那麼高。特別是見識到深圳食肆、商場和超市的進步,日圓貶值也令日本消費變得異常地性價比高,令留港消費出現一種蝕底甚至愚蠢的感覺。
當打破了大陸食物安全問題以及政治理由心理關口之後,定期北上消費便成為了不少港人自然的行為。再加上在「完善」選舉制度之後,絕大部份香港人都無法選出建制內的代議士,更無法遊行示威影響政府政策,對香港這塊土地及店舖的歸屬感大減,留港消費的情緒價值大減。香港消費者不覺得自己與本地商界是坐在同一條船的命運共同體,透過消費行為彰顯自己僅餘的選擇權和影響力,發洩對港府和地產霸權的不滿。
外遊與留港消費,兩者以前是可以並存,但現在好像變成了「零和遊戲」。除非再次封關,否則難以改變這個大勢。香港市民消費模式的改變,將會為商界和經濟產業大洗牌,香港或許不再需要那麼多餐廳和零售店舖。
達爾文《進化論》核心觀點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基因突變就可以創造出更能適應環境的物種。環境改變了,香港商界只能「突變」,出路是夾公仔機?兩餸飯?還是近日出現的10元一盒叉燒飯?◇
(本報專欄作家所提出的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