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中學文憑試取代通識科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簡稱公社科)將會第一次開考。與2012年通識科開考相比,社會上和學校裏的氣氛可以說天壤之別。當年通識科是三三四新高中學制改革的重中之重,通識概念炒得火熱,坊間很多書籍、電視不少節目,都以「通識」命名,仿佛一切加上「通識」二字,便是吸睛吸財之捷徑。然而今天的公社科,不要說坊間沒有當年的「公社熱」,就連一向專門出版精讀書的出版社也望而卻步,有朋友去信詢問頗受歡迎的文憑試Last Minute系列會否出版公社科,出版社回覆「暫時沒有消息會出公社科的書仔」。

這個反差,頗能準確反映社會與教育界對公社科的態度。先不論公社科的政治取向,該科在設計理念和執行方法上對於很多持份者來說都是強差人意,讓師生對該科的看法不太正面。我所主辦的面書專頁「教育刺針」自成立以來訪問過一些公社科教師和學生。我很努力尋找對該科看法正面的師生,可惜一個也沒有,願意接受訪問者,看法都不正面。

其中一位教師Ms Shek用「emotional damage」(精神傷害)形容教授此科的經驗。最關鍵原因,出自該科的設計。它不像文憑試其它甲類科目般設有第一級至五星星的七級成績,而只有「達標」和「未達標」兩級,而一般認為達標率與通識科二級成績類同,即達到九成以上,學生就算再努力,學習成果也不會反映在成績上,所以上課時學生往往不用心,「尤其係能力高嘅同學,佢哋寧願比多啲時間去其它科。」

Ms Shek認為,最諷刺的是公社科的設計是只能用唱好的方法學習與中國相關的課題,反而初中的生活與社會科容讓學生用正反兩個方面討論。「例如講中國經濟體系,其中有一部份係講改革開放後嘅發展問題,例如環境污染、城鄉差距等,但係公社科講改革開放就只會講生活質素如何提高人民收入、消費能力等等,就算係講城鄉差距或者貧富懸殊問題,都只會用『說好中國故事』方式去講,例如中央已經有一系列扶貧政策為貧窮人口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而根據官方說法係已經冇晒絕對貧窮嘅人口。」

以前通識科使用外國報紙作為素材,現在也可能會受到限制。「除咗政府立場嘅資訊外,我會整合其它角度嘅報章,例如BBC、Financial Times、華爾街日報等。」「點知我竟然比人『溫馨提示』,話要注意選材,話嗰啲媒體有立場,叫我地唔好用,以免拿屎上身。」

公社科之局促,就連稱之為公社科也會被批評。立法會議員鄧飛說「點公社,咩咩公社?人民公社、巴黎公社,定日本韓國觀光公社呢?」

其實,將重要詞素第一個字串連起來作為簡稱,是一貫的做法。創新科技及工業局簡稱創科局,文化體育及旅遊局簡稱文體旅局。相關議員為何不投訴民主建港協進聯盟簡稱「民建聯」而不是「民主聯」?

凡此種種,均說明了公社科從一開始便與其它科目很不一樣。若要改變持份者的看法,便必須大刀闊斧予以改革,還它應有的學科空間。◇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