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報章近日的論調,就是放風明年7月要立好23條,然後便「全力拼經濟」,那個道理便是「終於完成國家的政治任務,之後便能放下政治聚焦經濟,香港再次復常啦」。
但任何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是荒謬絕倫的事。
打個比喻,醫生和你說,「先把手斬下來,然後便可以全力進行接駁手術,讓你恢復活動能力」,你肯定會說一句「等等,既然目的是要我恢復活動能力,為何又要斬我的手?斬手再駁手,豈不是折騰(無個樣整個樣),開甚麼玩笑?」
同理,香港就是一個體弱多病的人,國安大法已經「刮骨療毒」,面無血色,恒指肚瀉到回歸起點。這個時候需要的是休養生息,而不是折騰再做甚麼手術。偏偏,政府居然要一鼓作氣,明年便要完成23條立法,這真是要病人再去跑馬拉松,那時再安排甚麼急救治療,只怕徒勞無功。
我不知道如果再立23條,香港經濟到時還可以再跌到甚麼慘況?還有甚麼經濟可以讓政府去「拼」?
就舉簡單例子,為何近幾個月,北上消費「蔚然成風」?為何香港的聖誕出境人潮上百萬,而留港的市民又勒緊褲頭躺平不消費?香港網民拍下平安夜中環街頭空空如也的「空鏡」,把「由治及興」的真相一語道破。
是單純北上消費更便宜、更著數嗎?其實往年香港人北上的數字,和今年的「風潮」也是相差不大,平均單日北上的人數大約30多萬。為何那時香港經濟沒有「嗌」救命?因為有人北上,也有人南下;就算留港的人,也是錢袋滿滿,信心滿滿,消費熱情滿滿。
今天南下的人寥寥,因為香港的特色都已經失色,這是我們說了一百萬遍,但政府就是不相信的事實,香港最大吸引力就是和祖國不咬弦、不協調、不同步。一樣的香港沒有吸引力,和祖國同步呼吸,說同樣黨八股的香港簡直是內地遊客的惡夢。而留在香港的人,每天被這些政治壓力弄得喘不過氣,有甚麼情緒消費?也有不少人是抱著「就是不讓你找到借口吹噓由治及興」而不願消費。還有移民潮下的消費力也是一去不返,那移民的推手,還不是政治嗎?
為何香港人又寧願到深圳消費?因為反正都是不談政治、只談風月,北上的風月硬是比香港的來得便宜優惠,這也是香港政府一直鼓吹的「大灣區融合」求仁得仁的「成果」﹗今天開始有報章的社論提出「既要融合,也要保留香港特色」云云,實在令人生嘆「早知結果何必當初」。當初香港人對「大灣區」概念有許多戒心,因為「大灣區」就是取代了「特區」的定位,把本來獨樹一格的香港特區,突然和許多佛山、珠海、東莞這些地方拼車,「香港仔」成為「大灣仔」,那還不是被吞併消失又是甚麼?
北京把香港由經濟城市變為政治城市,又把特區變成大灣區,還要再蓋上23條石棺,到時拼經濟,怕只能拼地攤經濟了。◇
(本報專欄作家所提出的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