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全球三大評級公司之一穆迪發布報告,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展望由「穩定」調整為「負面」。中共不滿,以「財政部有關負責同志」答記者問的方式,表示「感到失望」,講了一大堆詭辯的話。針對詭辯,本文做五點評論。
第一,2023年的一個突出現象,就是國內外關於中國經濟走衰的認識,空前的接近一致。舉幾種表現。(1)中共國家外匯管理局11月3日公布的7~9月國際收支顯示,外商投向工廠建設等的直接投資為-118億美元,這是自有可比數據的1998年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2)8月10日,拜登直白地說:中國正在艱難應對高失業率和勞動力老齡化,使該國成為世界經濟中心的一枚「定時炸彈」,並對其它國家構成潛在威脅。(3)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跌破7,且成常態了(過去「破7」幾個月就反彈回去了)。(4)被稱為「聰明錢」的北向資金,2021年淨流入4,322億元創歷史新高,但2022年同比驟降79.17%僅為900.2億元,2023年繼續大幅下跌(見表1)。
表1:2023年1-11月北向資金淨流入額
單位:億元人民幣
月份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淨流入額 | 1412.9 | 92.58 | 354.4 | -46 | -121.39 | 140.26 |
月份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淨流入額 | 470.12 | -896.83 | -374.6 | -447.86 | -17.8 | —— |
資料來源:媒體公開數據
穆迪下調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展望,只是順應了這個共識,但做得還非常保守,因為它仍維持中國主權信用評級(A1)不變。事實上,穆迪的下調力度,遠不夠揭示中國經濟的的實際情形。
第二,為甚麼下調評級展望?穆迪解釋,政府和公共部門(······)將向陷入財務困境的地區政府和國有企業提供財政支持,「對中國(中共)的財政實力構成了重大風險」。的確,國內外普遍認為地方政府債務是中共一顆無法排出的定時炸彈。
這主要有兩額原因。其一,增長迅猛,幾乎失控。2019年全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還不到20萬億元,截至2023年10月末,首次突破40萬億元關口。這還只是顯性債務。其二,隱形債務更大(主要是地方國企——城投的有息負債),多方估計約60萬億。如此巨大的債務,地方財政根本沒有能力償還(體制內專家說也沒想過償還)。《華爾街日報》日前發文,30省市靠借新還舊避免違約,解決地方巨額債務面臨緊要關頭。借新還舊的規模有多大呢?陸媒第一財經報道,根據公開發債數據,今年前11個月,中共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總計約9.14萬億元,首次突破9萬億元關口,遠遠超過2022年全年發債規模(約7.4萬億元),相當於今年前三季度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約9.1萬億元);其中,一半多點是再融資債券(發行規模約4.59萬億元,同比增長約82%)。但問題是,借新還舊,只是把債務往後推,可債總是要還的,而且越積越重,中共根本沒有解決辦法,只是空喊甚麼要「制定一攬子化債方案」,卻拿不出實質性的解決措施,其實是能拖一天是一天,坐等爆煲。
第三,穆迪不看好中國經濟增長前景,打臉中共當局所謂的「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穆迪預計,2024年和2025年中國的年經濟增長率將放緩至4.0%,2026年至2030年平均為3.8%。這與國際幾大經濟機構的預測相似。例如,10月10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2023年中國GDP增長率預計從預測數值從5.2%下調為5%,將2024年的預測下調0.3個百分點至4.2%。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走出疫情限制的中國經濟「正在失去動力」,尤其是「房地產行業的危機造成的障礙」。而在2月3日發布的「中國2022年第四條磋商報告」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指出,隨著勞動力的萎縮和資本投資回報的減少,如果不進行改革,估計未來五年中國GDP的增長率將降至4%以下。如果是這個速度,中共將無法完成其「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還有的研究機構預測,現在至2049中國經濟的增長率將更低,只有2%-3%。總之,對中國經濟遠景更對的是悲觀預測。
第四,中共沒能化解穆迪對財政可持續性的擔憂。官方數據,2023年1-10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87,494億元,同比增長8.1%。看似不錯,細看則是另一回事。其一,187,494億元中,非稅收入驚人的同比下降3.8%,說明已難多渠道盤活閒置資產帶動國有資源(資產)有償使用收入,中共財政的最後一根支柱已經動搖;其二,187,494億元中,稅收收入雖同比增長10.7%,但這主要來自國內增值稅(同比增長51.8%),因為去年同期留抵退稅較多、基數較低;而更能反映經濟狀況的國內消費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這三大稅,分別同比下降4.8%、6.3%、0.5%,由此推論可以2023年的經濟比2022年更差(2022年這三大稅都是增長的,只是增值稅下降29.1%)。其三,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支缺口壓力居高不下,長期所謂「緊平衡」。(詳見筆者「十月數據揭中共財政形勢惡化」一文)
第五,「財政部有關負責同志」說:土地出讓收入是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的主體,土地出讓收入是毛收入,收入減少的同時,也會相應減少拆遷補償等成本性支出。這與事實有出入。官方數據:2023年1-10月累計,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34992億元,同比下降20.5%;而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相關支出38811億元,同比下降17.5%。同時參考2020-2022年相關數據(見表2),顯示:(1)2023年1-10月,賣地收入、支出相抵,還倒欠3849億元,是2020-2022年盈餘狀態的大逆轉;(2)賣地收入下降幅度大於支出降幅,賣地收入漲幅也大於支出漲幅,說明支出有一定的剛性和穩定性,不會隨著賣地收入的減少而成比例的減少,這對地方財政造成了一定的壓力。
表2:2020-2022賣地收入、支出數據
單位:億元人民幣
年度 | 賣地收入 | 增長率 | 賣地支出 | 增長率 | 備註 |
2022 | 66854 | -23.30% | 63736 | -17.80% | |
2021 | 87051 | 3.50% | 77540 | 2.60% | |
2020 | 84142 | 15.90% | 76503 | 1% |
數據來源:中共財政部
事實上, 1989年以來的30多年裏,穆迪只在2017年將中國信貸評等由Aa3降至A1(理由是整體經濟的債務可能實質增加,與其對國家財政的可能衝擊);這次只是將中國主權信用評級展望由「穩定」調整為「負面」,維持A1評級不變。應該說,穆迪的做法,是相當溫和、保守的;中共「財政部有關負責同志」的辯解不能成立,是詭辯,而詭辯只會刺激各界的厭惡和反感,加速「去風險」。#
(大紀元首發)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