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學院(MIT)的一位科學家表示,雖然溫室效應導致的全球氣溫上升確實存在,但上升幅度很小,不會對人類生存構成任何威脅。

MIT大氣科學名譽教授理林岑(Richard Lindzen)說,溫室效應主要是由水蒸氣和雲層造成的。

林岑在接受EpochTV《美國思想領袖》(American Thought Leaders)節目採訪時說,二氧化碳(CO2)、甲烷和氧化亞氮是溫室效應的次要成份。

林岑說,「如果所有其它因素保持不變,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一倍,升溫幅度將略低於一度。」他補充說,一些氣候模型估計最高昇溫幅度為三度,但「即使三度也不算多」。

他說,「我們面對的二氧化碳增加一倍所帶來的變化,就像早餐和午餐之間的變化。」

根據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說法,溫室效應是「地球表面附近的熱量被所謂的『溫室氣體』的物質困住的過程。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甲烷、臭氧、一氧化二氮、氯氟烴和水蒸氣。」

政客、大學、國際組織和媒體都稱氣候變暖是對人類生存的威脅。

美國總統拜登9月在越南舉行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說,「人類面臨的唯一比核戰爭更可怕的生存威脅是,在未來10年內,全球暖化超過1.5度。」

西密歇根大學氣候變化工作組警告說,「自20世紀中葉以來,全球氣溫至少上升了1°C」,並稱「氣候變化對地球生活質量構成了威脅」。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助理總幹事Bruce Aylward在11月表示,氣候變化對所有人,尤其是孕婦和兒童的生存構成威脅。

然而,林岑斷言,氣候變化構成生存威脅的說法來自宣傳。

林岑說,即使是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即聯合國負責評估氣候變化的科學依據、影響和減緩方案的機構,也沒有稱氣候變化是一種生存威脅。

林岑補充說,IPCC在其報告中提到,由於氣候變化,到2100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將減少3%。「但是,假設到那時國內生產總值已經增長了幾倍,這對大多數人來說聽起來並不意味著生存威脅。」

過去的極端氣候變化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在地球歷史上的重大氣候變化期間,全球平均氣溫變化僅為五度。林岑認為,這意味著升溫「三度(指前面提到的一些氣候模型估計的最高昇溫幅度)可能不是很嚴重的事情」。

他提到了兩次氣候變化事件,當時這兩個時期的平均氣溫與今天的平均氣溫相差只有五度左右。

其中一次是末次冰盛期(Last Glacial Maximum,LGM),也被稱為末次冰河時期(last ice age),當時伊利諾伊州被厚約2公里(1.2英里)的冰原覆蓋。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說,「距今最近的冰河時期大約在2萬年前達到頂峰,當時的全球氣溫可能比現在低10℉(5°C)左右。」

第二個事件是大約5000萬年前的溫暖時期,當時像鱷魚一樣的生物生活在斯瓦巴(Svalbard)群島,即現在位於北極圈以北的一個挪威群島。

NOAA說,在大約5500萬〜5600萬年前的這一炎熱時期,全球平均氣溫「似乎」比今天的氣溫高出約7°C(13℉),達到73℉。

2023年7月9日,美國氣候問題總統特使克里(John Kerry)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星期日早晨」(Sunday Morning)政治電視節目採訪。(Henry Nicholls/AFP via Getty Images)
2023年7月9日,美國氣候問題總統特使克里(John Kerry)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星期日早晨」(Sunday Morning)政治電視節目採訪。(Henry Nicholls/AFP via Getty Images)

然而,林岑說,自前工業時代(1850〜1900年)至今150年間的氣候變暖與那兩次重大氣候變化「毫無相似之處」。

這位科學家指出,在這些時期,熱帶地區的氣溫幾乎保持不變,而熱帶地區與極地之間的溫差在末次冰盛期增加了20°C,在溫暖時期減少了20°C。

林岑解釋說,另一方面,觀察到的溫室效應導致的前工業化時代以來的現今溫度上升,從熱帶到極地每個地方都是一樣的。

他說,「從熱帶地區到極地的溫差取決於熱量傳輸的運動動力學,在某種程度上,赤道取決於溫室效應。」

林岑斷言,我們看到的氣溫上升可以歸因於二氧化碳,大約上升了一度,但從熱帶到極地的氣溫並沒有發生變化。他認為,這種把氣溫變化稱為「危及生存」,因此需要大規模減緩的觀點很「不合理」。

二氧化碳危險嗎?

林岑說,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是「監管者的夢想」,「如果你控制了二氧化碳,你就控制了呼吸;如果你控制了呼吸,你就控制了一切,因此,這始終是一種誘惑。」

他解釋說,「另一個誘惑是能源產業。無論你如何清潔化石燃料,它們總會產生水蒸氣和二氧化碳。」

這位科學家繼續說道:二氧化碳被視為一種毒藥,大多數人都相信二氧化碳很危險,但他們忘記了二氧化碳是必不可少的。

林岑說,「你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約為百萬分之40,000,而外面的濃度為百萬分之400,太空站允許的濃度為百萬分之5000。」

「它在某種程度上被有毒化了,但更糟糕的是,它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能去除60%的二氧化碳,我們都會死掉。」

林岑說道,「這是一種非常奇怪的污染物:它對植物生命至關重要;然而,由於它是能源產業燃燒化石燃料的必然產物,因此受到了攻擊。」

2018年10月1日,在南韓仁川,代表和專家出席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48屆會議開幕式。(Jung Yeon-Je/AFP via Getty Images)
2018年10月1日,在南韓仁川,代表和專家出席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48屆會議開幕式。(Jung Yeon-Je/AFP via Getty Images)

科學被用來推進氣候變化政策

IPCC編寫的氣候變化報告通常長達數千頁。林岑說,該機構還為政策制定者發布一般性總結和「標誌性聲明」(iconic statements),用一句話概括數千頁的內容。

林岑斷言,只有IPCC第一工作組編寫的報告才是科學的,而「其它他所有報告都是由政府官員等撰寫的,所以都不可靠」。

據第一工作組網站介紹,該工作組的任務是評估氣候變化所需要的物理科學依據。

林岑說,IPCC的標誌性聲明之一斷言,「幾乎可以肯定,1960年以來的大部份氣候變化(即變暖)都是人為造成的。」他解釋說,「假如全部都是人為造成的,那你說的也只是一度(溫升)中的一小部份。」

然而,參議員John McCain和Joe Lieberman則認為,這一結論可謂是「鐵證」,因此希望採取一些應對措施。

2001年,第一工作組發表了一份報告,解釋了IPCC第三次評估過去、現在和未來氣候變化的科學依據。報告指出,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即陸地近地表空氣溫度和海洋表面溫度的組合,在20世紀上升了0.4°C〜0.8°C,即0.72℉〜1.44℉。

報告說,在過去50年中觀測到的變暖現象大部份可能歸因於人類活動,特別是「溫室氣體濃度的增加」。

報告還根據IPCC制定的各種排放情景模擬,預測了到21世紀末全球氣溫相對於1990年的升幅。在所有模擬情景中,估計氣溫升幅最低為1.4°C(2.52℉),最高為5.8°C(10.44℉)。

根據2001年的一份國會記錄,針對這份報告,Joe Lieberman和已故的John McCain提出了「整個經濟範圍的上限和交易制度」,以控制美國的溫室氣體排放。

John McCain在記錄中說,「鑒於美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佔總排放量的25%的事實,美國有責任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美國公司現在面臨著被排除在全球減排買賣市場之外的風險。」

Joe Lieberman在記錄中引用第三次評估報告時說,「在下個世紀,地球的平均氣溫預計將上升2.5℉〜10.4℉。如此大幅度、快速的氣溫上升將深刻改變地球的實際面貌。」

2003年,這兩位參議員都提出了《氣候管理法》(the Climate Stewardship Act),要求減少六種溫室氣體的排放,並建立一個國際排放交易系統。儘管該法案曾在2005年和2007年重新提出,但並未在參議院獲得通過。

林岑說,科學家們的一份無害聲明會被政客們歪曲為「引發災難」聲明,然後政客會為該領域的科學研究提供更多資金,而科學界和聯合國都不會反對這種做法。

2023年6月19日,瑞典Malmo)瑞典氣候活動家Greta Thunberg和來自「奪回未來」(Ta Tillbaka Framtiden)組織的氣候活動家堵住了Oljehamnen社區的入口,警察將他們抬走。(Johan Nilsson/ TT News Agency/AFP via Getty Images)
2023年6月19日,瑞典Malmo)瑞典氣候活動家Greta Thunberg和來自「奪回未來」(Ta Tillbaka Framtiden)組織的氣候活動家堵住了Oljehamnen社區的入口,警察將他們抬走。(Johan Nilsson/ TT News Agency/AFP via Getty Images)

IPCC每六到七年發布一次氣候變化科學評估報告。

2021年,第一工作組發布了一份報告,介紹了IPCC第六次氣候變化評估的科學依據。

報告稱,相對於前工業化時代,2010〜2019年人類引起的全球地表溫度上升的可能範圍估計為0.8°C〜1.3°C(1.44℉〜2.34℉)。

「科學從未有定論」

林岑說,「那些聲稱科學已經一錘定音的人想要封殺所有不同意見,因為他們沒有甚麼可以提供,而科學從未有定論。」

林岑說,政客們和非科學家經常注意到,科學在公眾心目中具有一定的權威性,他們希望將其收歸己有,因此他們引入了「科學」一詞,「但這並不是科學的本質,科學是一種探究模式」。

這位科學家指出,科學總是可以被質疑的;科學依賴於質疑,也依賴於出錯。「當你說科學不會出錯時,你就扼殺了科學。」

「科學不是信仰,不是崇拜,不是宗教。」

林岑說,如今,質疑全球暖化的科學論文幾乎不可能發表。

這位科學家解釋說,科學雜誌利用審查者作為把關人,他們會建議對質疑氣候敘事的論文進行重大修改。他說,這些修改會讓作者忙上一年,然後論文就會被拒絕,「氣候是取消文化盛行最早的領域之一」。

林岑說,他有一份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至今被打壓的著名科學家名單,其中包括自然實驗室主任、氣象局局長或國際組織負責人等。

林岑說,另一方面,「氣候方面的資金總額增加了約15倍」,從而形成了一個新群體,這個群體的存在僅僅是基於氣候敘事。結果,主流媒體沒有人對此提出質疑。#

原文:ANALYSIS: Climate Scientist Says It’s ‘Unreasonable’ to Call Climate Change an Existential Threat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