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即起推出「祀與戎:古代兵器攻略」特展,讓民眾在近距離欣賞青銅兵器精湛工藝的同時,走入三千多年的歷史長河,認識古代「冷兵器」與「熱血戰爭」交織出的權力故事,感受故宮版的「冰與火之歌」。

據故宮北院介紹,此次特展精銳盡出,共展出101組件兵器相關文物,聚焦古代青銅兵器的功能及發展歷史,時空跨度從新石器時期至魏晉南北朝。第一單元主要為探索青銅兵器的源頭,最早追溯至新石器晚期,著重在磨製的玉石有刃器。第二、第三單元,分別介紹「商至西周」「春秋戰國」兩個時期青銅兵器的發展情形;第四單元呈現秦漢時期對青銅兵器的繼承與發展。

策展人鍾雅薰表示,兵器作為征伐利器,自古是戰爭的勝負關鍵。從細磨玉石、熔融鑄銅,到進一步淬鍊成鐵,冷酷的兵器世界,蘊含人類對於鋒利韌性持之以恆的熱切追求。此外,由於兵力之於統治的重要性,兵器更成為權力或信仰的禮器,具有崇高的地位。

在古代中國,青銅兵器約出現於公元前1800年,也就是新石器時期最末期到早期國家形成的節點之上,並於商周時期發展至興盛,共延續一千六百年左右。

鍾雅薰推薦此次展覽必看的展件,其一是「春秋晚期至戰國 嵌綠松石菱形紋銅劍」,歷經二千多年歲月的寶劍,仍保有鋒利刃部,劍身若隱若現的暗花菱形紋,是至今難以重現的精湛工藝。

嵌綠松石菱形紋銅劍。(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嵌綠松石菱形紋銅劍。(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據故宮介紹,春秋戰國之交,鼎盛一時的吳、越兩國,以鑄劍聞名各國。《考工記》記述列國名產時,即有所謂「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吳越之劍」。吳越之劍主要以柄身渾鑄的形制為主。吳越兵器表面往往具有特殊工藝加工而成的菱形暗花紋,獨步列國。

第二件必看的展件是「西周早期 虎首神人紋管銎銅鉞(音越)」,鉞身近半環形,裝飾著有立體的人神紋飾,神人頭頂巨獸、鳥爪狀的四肢顯得張力十足,體現距今三千年前西周時期武力與宗教信仰。

西周早期的虎首人面鳥爪管銎鉞。(台灣國立故宮博院提供)
西周早期的虎首人面鳥爪管銎鉞。(台灣國立故宮博院提供)

據故宮介紹,半環形鉞是西周才出現的新形制,它沿襲新石器時代以來的穿孔鉞傳統,又加入北方草原因素的管銎鉞。管銎裝飾神人紋飾,神人頭上攀附有一神獸。兩件青銅鉞厚實,製作精良,但刃部厚鈍,無法用於實戰,加上具有宗教意涵的神人紋飾,應屬於儀仗用具。

這次還展出長寬近一米的巨型弩模型,是迄今國內外所見最大尺寸、最接近歷史原貌的復原模型。另外,搭配展覽主題,結合體感及3D建模技術,推出射箭、組裝弩機兩項互動體驗裝置。

祀與戎:古代兵器攻略
展覽日期:2023/12/01〜
展覽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304陳列室#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