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陷入嚴重衰退,但造成中國經濟衰退的原因是甚麼?近來這話題在華府智庫圈引起一番討論。

這一期的《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誌,就「誰扼殺了中國經濟?」邀請了三位學者深入分析。

一位是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PIIE)所長波森(Adam Posen),他八月發表文章〈中國經濟奇蹟的終結〉(The End of China’s Economic Miracle)。當中提到,中國經濟的衰退來自於中共黨魁習近平防疫期間的極端作為,政府隨意干預導致民營部門信心下降,讓中國遭逢「經濟上的新冠」,中國民眾引發了「免疫反應」並導致經濟活力減弱。

《外交事務》找了兩位學者對此回應,外交關係協會(CFR)研究員劉宗媛(Zongyuan Zoe Liu)與北京大學金融學教授白提斯(Michael Pettis)皆提到,中國經濟的衰退源自結構性的因素,遠早於防疫的封閉措施。

到底誰扼殺了中國經濟?怎樣才是中國經濟的出路?台灣該如何因應?

中國經濟數據造假

把中國經濟困局歸因為防疫措施,當然是有誤導性的,如果是這樣的話,疫情結束了,經濟不是該慢慢恢復嗎?可是防控措施結束到現在快一年了,中國經濟卻越來越惡化。

所以中國經濟的下行一定有結構性的因素。其實在2020年疫情發生前,中國經濟的數據就開始惡化,也不是這兩年才開始出現的現象。

換句話說,疫情最多只是個觸媒,結構問題爆發出來。

那中國經濟結構性問題是甚麼?在討論這問題前我要先澄清,中共公布的GDP數字是不可靠的。外界普遍知道它有水份,可是水份有多少大家不太確定。

很多國際機構也會跟著中共宣傳起舞,像是國際貨幣基金(IMF),對中國今年GDP年增長率預估高達5.4%,這是非常樂觀的估計。

但是你看中國每個經濟數據都在惡化,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出口、進口數據都在減少,那成長5.4%是哪來的?請問哪一項數據驅動了這5.4%的增長率?

那可靠的數據在哪裏?過去很多年很多經濟學家做過份析與估計,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家馬丁內斯(Luis Martinez)就使用來自衛星圖像的夜間光照強度數據進行估計,其結果顯示過去 20 年中國的 GDP增長幅度被嚴重灌水,它現在實際GDP應該只有官方宣布的60%到一半而已。

東亞經濟發展模式的2個必要條件

其實中國經濟衰退的趨勢,不只是學者在講,連中國人行行長潘功勝11月底都說,中國經濟未來已很難像以往般的維持高速成長,轉型的路艱難且漫長。

這話甚麼意思?就是說衰退不是短期現象,而是長期現象,也就是說它有結構性的問題。

那我們就來看看中國經濟有甚麼結構性的問題,這就得先看過去四十年來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是甚麼?

二戰後,亞洲經濟增長帶頭的是日本,之後就是亞洲四小龍,之後就是中國。這三組大概各差了十、二十年,但發展模式非常像。很直觀地講,中國經濟增長的模式基本上就是學亞洲四小龍的。

東亞模式的成功可以歸因兩點:第一,向右轉,也就是經濟自由化。意思是要發展民營企業,而且要有一定程度的自由環境讓商業發展、競爭。如果是搞特許、國營事業為主的經濟,民營企業就很難發展。

第二個就是跟國際接軌,就是美國為主的西方市場對你開放市場,也包括創造一個好的環境,讓外資可以進來安心投資。

這兩個是基本條件,符合這兩個條件,經濟就會有長期成長的契機。

中國經濟向左轉

先來看看第一個經濟發展的條件,也就是自由化。

過去這段時間以來,中國開始搞向左轉。事實上,中國的改革開放也只是有限度的向右轉而已。但是即使是有限度開放,因為毛時代是更糟糕的封閉環境,有限度開放也創造出一定的成長,但原來的結構問題一直沒變。

原來的結構問題是甚麼?中共改革開放雖然搞了一個表面上看起來自由化的經濟,但它不是真正的自由經濟體制,而是一種裙帶資本主義(crony capitalism),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並沒有被建立起來,而且政府的對經濟領域的干涉嚴重。

這跟西方的經濟結構是很不一樣的,譬如說在美國,如果政府要干涉民間的經濟活動,你必須要有一個法律授權才能做,譬如說物價膨脹快的時候,美國政府不可以隨意去管制物價,它必須要法律授權才能做。

這是美國在結構上對自由化的保證,在中國沒有這個結構,中共的權力沒有限制,它要毀掉哪個產業就會任意動手。

也就是說中國原來向右轉創造出來的榮景,結構上本來就改革不夠,現在又向左轉走回頭路。

不與國際接軌

再來看看第二個經濟發展的條件,也就是與國際接軌。

與國際的接軌非常重要,除了資金進來之外,最重要的是引進技術和知識。所謂的知識,就是怎麼成功經營企業的想法跟價值觀。隨著國外的資本、高階經理人進來後,這些企業經營的價值觀念跟專業知識會傳遞到中國的社會裏。

可是習近平發動對外企一連串打壓,讓外資進來更困難,這是主要問題。那些外國的企業家或高階經理人,在考慮投資時,會計算風險,在一個可控的經濟風險環境進行商業決策。

但政治風險就不一樣了,政治風險難以預測,你甚至動不動會被以間諜名義被捕,在社群媒體上留言或跟誰見面吃飯,就被列上黑名單。政治的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對企業家是很致命的。

同時,2018年開始的中美貿易戰又導致了消費市場對中國縮限,所以外資進不來,商品服務也出不去。

過去經濟發展的兩個引擎都熄火了,這就是中國經濟最主要結構的問題。

中共是結構性改革的障礙

這個結構問題為甚麼一直存在?因為中共一直存在。

經濟發展的兩個引擎若要繼續打開,就會挑戰到中共的極權體制。中共不願意放權,如果真的自由化,民間的力量繼續壯大,會對中共統治形成挑戰。

中共的目標就是要維持統治,當維持統治與經濟發展相矛盾時,經濟發展一定會被犧牲掉。只改經濟體制不改政治體制,這樣做的限制與障礙,現在在習的統治下浮現出來。

巨額債務會讓經濟衰退很久

另外,中國經濟近期另一結構上的問題就是房地產泡沫破裂導致資產負債表。

資產負債表衰退聽起來很抽像,實際上原理很簡單,就是中國的房地產過去狂飆,吸引資金過度投資,現在房地產大幅回檔,造成個人、家庭、企業、投資機構、銀行普遍嚴重欠債。

這導致消費、投資的萎縮,使得經濟增長趨緩,預期中國要消化這債務可能會花很長一段時間。

美國在2008年發生過金融危機,也是房地產泡沫導致,規模沒有中國現在那麼嚴重。但美國自由經濟的體質使得經濟很快恢復,成長的動力又出現。

中國的情況則不同,中共現在不讓企業倒閉,銀行也一直對地方政府進行紓困,政府還提供各種貨幣寬鬆的條件,就是不希望倒閉出現,不希望經濟硬著陸。

可是這樣就是用長痛換短痛,那些已經經營不善的企業跟機構還在繼續經營,讓它繼續虧錢,如此一來,轉型就會更漫長,也更痛苦。

很多專家認為中國經濟接下來會有一段低成長、甚至於負成長的年代,可能五年、十年、二十年都不確定,總之是不會是短時間內能解決。

台灣要選哪邊站?

中國經濟衰退,對美國有沒有傷?美國當然希望維持過去二、三十年中國跟西方合作的模式,全球化的模式,但那個悶聲發大財的日子恐怕已經回不來了,因為世界的雙元結構已經慢慢成形。

這樣傷害最大的還是中國,你看中共結盟的對象就知道了,都是俄羅斯、伊朗那些流氓國家,沒有了西方對你開放的成長引擎,經濟前景很難樂觀。

那台灣該如何因應?台灣的發展就是過去全球化專業分工,台灣得到契機發展高科技製造業,在比較利益上台灣取得了一個高地。

現在世界處在雙元結構越來越嚴重的時候,台灣還是可以依賴歐美自由世界的市場維持經濟增長,因為西方目前也沒完全跟中國脫鉤,所以台灣跟中國的貿易還是正常進行,雖然比重慢慢下降,但並未出現斷裂式的風險,台灣買到一些時間轉型。

現在還有人在講重啟服貿,這在一、二十年前或許還有點吸引力。現在中國陷入資產負債表衰退中,那台灣為何要跟中國做高度的貿易跟投資結合,讓台灣面對經濟與政治的雙重風險?我完全看不出來當中的道理是甚麼,大家得重新思考這問題。#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