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調查發現,超過一半受訪者不滿意現時的工資水平。社區組織協會指,疫情過後物價不斷攀升、生活成本上漲,認為政府對勞工保障仍然不足,社協倡議提高最低工資到每小時至少53元,並訂立標準工時,又應修改連續性合約定義,將之定為連續4星期,每月工作不少於60小時,就可以享有有薪年假等勞工權益。

社區組織協會於6月至10月期間,於恆常服務接觸到的個案進行立意調查(Purposive Sampling),共訪問262名受訪者,均是年滿18歲的基層勞工。當中超過一半受訪者表示不滿意工資水平,其中一成一正領取最低工資。

倡最低工資每小時不少於53元

社協指,法定最低工資水平上調至每小時40元只能惠及約3.1%僱員,並指出2011年法定最低工資水平為時薪28元,對比2023年為40元,累計升幅為42.9%。然而,本港名義工資指數在同時段由173.4升至262.7,增幅為51.5%,認為最低工資的調整脫離現實,基層勞工的薪酬待遇被市場遠遠拋離。

另外,調查發現受訪勞工的租金佔薪金中位數百分比為32.8%,逾六成人感到難以應付生活。

社協會倡議法定工資的檢討周期應為一年一檢,並將最低工資上調至工資中位數的50%至60%,即每小時不少於53元。

倡標準工時44小時 「過勞死」納入職業病

另一方面,五成七受訪的基層勞工不滿意工作時數。他們每星期的合約工時中位數為48至51小時,遠高於2023年第二季度全港就業人數(不包括外藉傭工)的每周工時中位數為40至44小時。

社協指,受訪者主要從事低技術工種,例如清潔、保安等,當中近三成需無償超時工作,僅有3.9%勞工補水時薪高於原時薪。協會認為,基層勞工的議價能力被動、薄弱,任由市場自由適節發展,將會進一步滋長勞資雙方強弱懸殊的關係。

協會又指,勞工領域的議題牽涉到不同陣營的利益,政府有責任摒棄中間人思維,從弱勢的一方主導勞福政策發展以捍衛公共利益。他們倡議訂定僱員每周標準工作時間為44小時。一旦超出規定,僱主須支付加額外補償,補水工資不得低於原工資的1.5倍。

另外,社協認為應參考日本、台灣、南韓等,研訂過勞標準,將「過勞死」納入職業病。

職津最低工時門檻應下調

協會的調查指出,四成一受訪者因為僱主要求或無法找到全職工作,被迫從事兼職、合約工、臨時工、替假等。

此外,協會形容本港僱傭關係趨向零散化、工時兩極化,最新有75.04萬名勞工的每周工時少於35小時,無法符合職津一般家庭的月工時下限。

本港2020年的兼職及就業不足貧窮人口按年增長2.78萬人,職津是現存為數不多的勞工補助津貼,但協會批評其未能因時制宜,靈活地改革以追上勞動形態的變化,使弱勢勞工更孤立無助。

協會認為,政府應調整職津最低工時門檻由每月144小時下調至72小時,3/4額津貼改為126小時,全額津貼放寬至144小時。同時寬鬆處理長者勞工的工時要求,以推動銀髮就業市場。

另外,協會建議當局亦應修改連續性合約定義,將之定為連續4星期,每月工作不少於60小時,就可以享有有薪年假、法定假期、有薪病假等勞工權益以增加對零散工種僱員的保障。

勞工憂科技浪潮 倡支援提高技能

調查又顯示,有七成三的受訪勞工直言擔心科技浪潮,更有三成三人認為科技化會為工作狀況帶來負面影響。有近五成九的受訪勞工僅有初中或以下的學歷水平,找工作時面臨教育程度、英語能力有限、不懂上網等困難。

協會指出,政府大力推動創新產業以維持競爭力之外,更須及早制定就業轉型的通盤政策,支援全港逾70萬名低學歷勞工提高技能及增值方向,避免被科技洪流淘汰。@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