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pik)
(Freepik)

味精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它可以讓我們的食物變得很鮮美,但是味精健康與否的爭議一直存在。那麼味精到底是否有害健康? 讓我們一起詳細探究一下。

味精的成份

味精主要成份是一種游離的谷氨酸。游離的谷氨酸會讓食物產生比較鮮的味道。然而不游離的谷氨酸會和其它的氨基酸結合在一起,成為蛋白質的一部份,也沒有增味的作用。

其實很多食物裏面都含有這種天然的游離的谷氨酸,比如番茄、芝士、蘑菇、青豆,以及一些穀類等。

味精不是天然的谷氨酸,但它也不是化學合成的。它是透過對食物水解或發酵而產生的。人體不能區別味精中的谷氨酸和天然的谷氨酸,所以它們在身體內的代謝過程是一樣的。

味精的起源和爭議

那麼味精是誰發明的呢?在1908年,一位日本教授池田菊苗(Kikunae Ikeda)發現他太太做的海帶湯有種特別的味道,這種味道用酸、甜、苦、辣都不能夠描述。之後他就把產生這種味道的成份提取出來,做成調味料,也就是味精。從此以後的100多年中,味精就成為人們飲食當中幾乎是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味精的壞名聲又是從何而來呢?原來在上世紀60年代,一位美國教授到中餐館吃飯,他吃完飯回家以後感覺不舒服,產生頭痛、手腳麻、頭腦不清醒、噁心等症狀。然後他就寫了一封公開信,詳細描述了他的症狀,並推測這些可能是食用味精造成的。從那以後,人們就給這一系列症狀取了個名字叫「中餐館症候群」。

因此所有的中餐館都遭殃了。大家就以為中餐裏面有味精,味精有各種各樣的健康方面的害處,甚至有人開始抵制中餐。同時,有些中餐館為了保住自己的生意,會特別聲明該餐廳不使用味精。

食用味精是否真有副作用?

食用味精真的會讓人產生一系列症狀嗎?其實人們幾乎無法找到證據證明以上情況存在。那位美國教授並不是直接食用了一匙味精,然後出現反應,而是味精混合各種飯菜一起食用以後表現出症狀。所以並不能說明他的不良反應是食用味精導致的。

後來有許多科學研究人員對味精進行研究,他們都找不到味精導致「中餐館症候群」的任何證據。

那麼會不會有人真的有這樣的反應呢?從常識來看,個體會對不同的物質有不同的敏感性,所以也不排除個別人吃了有味精的東西,會有頭痛、疲倦、噁心、嘔吐、起疹子等過敏性反應。但這種情況一定是非常少的。所以關於味精有害健康的傳言是沒有根據的。

關於味精的發現

雖然味精對健康無害,但有研究發現經常食用味精會增加體重,影響人體代謝。

為甚麼會這樣呢? 那是由於味精味道鮮美,改變了人們對食物的體驗,並刺激了食慾,可能造成攝入過度熱量和鹽份,因此會間接導致體重和代謝方面的問題。

一項對752名健康成年人的研究發現,與不吃味精的人相比,食用味精的受試者體重指數(BMI)較高,而且更容易超重。此外,食用味精者通常攝取較多的動物性蛋白質、脂肪、膽固醇和熱量,而對植物性蛋白質、總碳水化合物、澱粉、纖維和鎂的攝取量低於不食用味精者。

除了以上人們對味精的探索之外,還有一項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探討了食用味精引起的反應。研究團隊招募了130名自己報稱對味精有反應的志願者,讓他們服用5克味精或安慰劑。如果在食用後2小時內出現10種症狀清單中的2種或更多症狀,則為陽性反應。經過幾輪測試後,研究人員總結道,沒有觀察到味精攝取造成持久或嚴重的影響,並且重新測試時的反應並不一致。

注意事項

雖然沒有直接證據證明味精有害,但有兩個情況還是應該引起大家注意。

第一,谷氨酸是一種興奮性的神經傳導物質,對記憶、認知和情緒調節很重要。如果你在晚餐的時候攝入太多味精,有可能造成睡眠的問題。

第二,如果你吃了有味精的食物,感覺不舒服的話,以後就儘量不要食用味精。

其實味精不只是在中餐裏面有,幾乎所有的加工食品裏面都有添加味精。然而有時食品標籤上甚至不會標示含有味精,只有當味精作為一個主要的成份的時候,它才會被要求寫在標籤上。@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