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修改到體無完膚的下屆「區議會選舉」提名期由10月17日開始。劇本早已經寫好,「港共」先批評《民主黨》若不參選就是「軟對抗」,但當《民主黨》高調宣布考慮參選後,又不獲任何「三會」人士提名,相信最終無法入閘。被「黃絲」恥笑放棄原則的同時,又一無所獲,就像一隻被小孩子玩弄的螞蟻,反映出香港民主派的困局。

政府於1998年檢討區域組織的架構和職能後,決定把「區議會」的英文名稱「District Board 」改為「District Council」,以凸顯「區議會」在地方行政方面所擔當的重任。但在新制度下的「區議會」名不正言不順,其中文名稱完全是失實,因為它根本就不是「議會」,無法反映真實民意;今年12月10日舉行的「選舉」也不是Election,而是Selection(選擇),候選人須經過「港共」多重篩選。

在新制度下,如果要參選區議員,先要玩捉迷藏遊戲。若要「入閘」成為候選人,第一關是要獲得該選區的每個「三會」(分區委員會、撲滅罪行委員會、防火委員會)3至6名成員的提名。這個設計跟參選《立法會》須獲得至少10名特首選委提名類似,但「三會」比「特首選委」更不民主,因為前者百份百由政府委任,後者也有少部份成員經選舉產生。

「三會」成員在哪裏?政府網站只列出他們的姓名,而沒有相關聯絡方法。《民主黨》早前高調向《民政署》索取全港「三會」委員的聯絡方法,最終當然「食白果」。因為劇本已經寫好,所有傳統民主派不能入閘參選,就連去年曾入閘參選《立法會》的馮檢基近日也批評新的「區議會」制度,證明已投共的他今次也不獲祝福,連陪跑的資格也沒有。

在新制度下,不合「港共」心意的候選人全部都會被卡在「三會」第一關,避免出現2016年至2021年不斷出現的「DQ」新聞。在觀感上,政府不會變得滿手鮮血,「接間或被動DQ」參選人的責任已分散在兩千多名「三會」成員手上。

為何極溫和的民主派人士或已投共的前民主派人士今次似乎也無法入閘「陪跑」呢?難道「港共」擔心他們會當選?抑或「港共」已不關心投票率高低,所以不用好像去年《立法會》選舉般,找一些偽民主派人士「陪跑」谷投票率?最近《中大》和《港大》校長的風波,也反映出「藍絲、港共、中共」地下黨員之間的內鬥,或已成為香港新常態,「黃絲」已經沒有被鬥的資格。

另外,近日有一位前民主派社福界特首選委、「劏房戶」素人宣布參選「區議會」,從媒體報道可見他有精美「易拉架」和「直幡」。我估計他極有可能是劇本的一部份,提名期過後,大家將會看到有大量類似的「非建制素人」成功獲得「三會」提名入閘,讓所謂的「選舉」變得有「競爭」。

2023/24年度預計財政赤字高達544億港元,近日有消息指財爺陳茂波已向各決策局及部門下達指示,要求削減最少1%欠缺效率的開支及人手,再由上至下重置資源。波叔不如向下屆「區議會」開刀吧?◇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