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又有香港家長熱議老師批改作業的問題,有些更上了新聞。今次爭論的,是「4」字頭頂開不開口?句號怎寫才標準?算術功課畫算珠,兩顆算珠間是否不能留下空隙?諸如此類「新聞」,每隔一兩年就循環再用,非常環保。

例如「算珠空隙」爭議,2021年就出現過了。當時有網民在現已消失的「公務員secrets」投稿,上載三張英文的數學工作紙相片,題目要求學生在算盤上畫算珠,結果學生雖然畫對了算珠數目,卻被老師打交叉,指出三大「錯誤」,包括算珠畫得不夠圓、多了「尾巴」,及算珠間留下太多空隙(注1)。

記得2019年初我也寫過類似題材。那時拜年,親戚問我「肺」字左邊應該寫「月」抑或「⺼」,我說沒所謂,兩種寫法均可。親戚則說,根據某個非常「權威」、嚴格按照教育局「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設計的App,「肺」字偏旁一定要寫「⺼」,否則老師就會打交叉。

其後我查了宋本《廣韻》、清版《康熙字典》,「肺」的肉字偏旁中間都印成兩橫的「月」,而非「⺼」;再查書法名家如顏真卿、趙之謙的楷書,也是寫兩條橫線,足證這寫法並無問題。中文老師若不假思索,只機械式依照官方「字詞表」挑學生的錯,就未免矯枉過正了。

諷刺的是,被某些老師奉為圭臬的「字詞表」,原意從不是為了樹立權威。「字詞表」所收字形,主要依據1986年香港教育署推出、李學銘主編的《常用字字形表》。「字詞表」的「祖師爺爺」李學銘一再強調,《字形表》並非唯一標準:

「我們無意樹立『正字』權威。學生習作上的字,雖或與本表所列標準字形未盡相符,只要是通行的異體字而不是錯別字,教師宜採取較寬容的態度。」

又說:

「本表所提供的,只是一個可供參考的標準,而不是唯一的遵循標準。」

連《字形表》主編也這樣說,我真不明白,為什麼還有教師喜歡唯我獨尊,甚至有人逆風替那些老師辯護,稱讚他們批改作業「一絲不苟」。更諷刺的是,被視為至高無上標準的「字詞表」,原來本身也有很多問題,有中文教學專家已撰文「圈出」當中謬誤。

2021年,香港教育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陳曙光,在台灣《國文學報》發表了一篇〈「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所收字形研究——兼論香港識字教學之困境〉,列舉「字詞表」毛病,包括所收字形不符造字原則、網絡版與印刷版字形不符等。

陳曙光也提及「肉」字偏旁問題。他留意到「字詞表」內,只有當「肉」在左偏旁時,才保留「⺼」字形,其它位置則寫作兩橫的「⺝」,以致「教師教學時難以解釋為何同為器官,『肝』、『肺』須寫作『⺼』而『腎』、『胃』則寫作『月』」,體例混亂「令師生無所適從」(注2)。

香港某些幼稚園或小學教師,的確吹毛求疵,有論者甚至認為這是刻意為之的「奴性教育」,令學生自小習慣不講道理,盲從權威。但使我意外的是,原來早於2019年一月尾,時任香港教育局副局長蔡若蓮,曾撰文評論教師矯枉過正的現象,她說:

「中文字的發展源遠流長,從古到今歷經多番演變,要完全統一字形至微細的筆畫形態,實在不易。從學習的角度而言,認真、謹慎的書寫態度固然重要,但亦要體諒初小同學年紀尚小,小肌肉控制和執筆寫字能力有所差異,個別同學更有讀寫困難,我們應有合理要求。

(⋯⋯)

「如果機械抄寫太多,可能令年幼學童感覺是懲罰,對寫漢字望而生畏,豈非得不償失?因此,如孩子寫的字在字形結構上並無錯誤,老師批改時不宜過於嚴苛,例如『太』字中間的一點是否要貼着左面的撇上?『王』字三個橫畫的長短闊窄是否有必然的比例?這都只是書寫習慣的不同,無關對錯。」(注3)

連蔡若蓮也講了人話,那麼雞蛋裏挑骨頭的問題,恐怕是出在學校或老師本身了。

注1【矯枉過正】數學功課畫圓圈老師嫌不夠圓 家長怒斥矯枉過正:啱都話錯

2《香港小學學習字詞表》所收字形研究

3愉快識字 幸福滿「寫」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馮睎乾十三維度」Patreon

(編者按:本版文章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 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中共海外升級攻擊法輪功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