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生署2020-22年度的調查數字顯示,本港15至84歲人士,自述或在身體檢查時發現患有高血壓的總患病率,為29.5%。高血壓及糖尿病,均是導致腎臟疾病的主要風險因素,患者往往因早期未有明顯病徵而延誤治療,當中更可能涉及微蛋白尿問題,若情況持續惡化有機會造成末期腎衰竭。不過有調查顯示,市民對此存在忽視或誤解。
微蛋白尿是腎臟出現毛病的先兆,若情況持續惡化有機會造成末期腎衰竭,可能要透過透析治療或腎臟移植來維持生命。
《健康創富》雜誌於今年6月,以問卷形式訪問了306名市民,發現當中55%受訪市民,聽過微蛋白尿。然而後續的詢問中,反映他們對微蛋白尿成因與症狀缺乏認識,及不了解定期檢查和防治的重要性。
169名表示聽過微蛋白尿的受訪者中,僅29%能指出高血壓是微蛋白尿的成因之一。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唐俊業醫生指,高血壓和高血糖患者對微蛋白尿問題缺乏認識,定期檢查的教育、維持良好血壓血糖水平,及適當治療的及時介入,對他們而言尤其關鍵。
在137名未有或不清楚微蛋白尿的受訪者中,對早期微蛋白尿症狀,最多(43%)表示是「小便有泡」,認為「小便混濁」的有16%,4%指是「小便有血」,8%認為「沒有明顯病徵」,指「不清楚」的有10%;稱「以上皆是」的為18%。
小便有泡不一定代表微蛋白尿 詳細檢查有效及早識別問題
不少受訪者在微蛋白尿症狀和日常自我監測時,都能提到「小便有泡」。但心臟科專科謝德新醫生提醒,小便有泡不一定代表微蛋白尿,而微蛋白尿患者小便也不一定有泡。小便有泡可能是相對嚴重的腎功能衰退所導致,故初期的微蛋白尿問題未必出現小便泡。不過,很多人以為單靠用肉眼觀察小便是否有泡,就可以對微尿蛋白問題採取自我監察,有可能忽略定期檢查微尿蛋白的重要性。
結果又顯示,不論本身是否有聽過微蛋白尿,市民定期檢查的意識普遍依然不足。
無論是否有二型糖尿病或高血壓問題,若患者出現微蛋白尿都應儘早治療。市民難靠肉眼自行判斷小便帶泡是否微蛋白尿問題,恆常醫學監察同樣重要,以減低患上末期腎病和血清肌酸酐翻倍的風險。若不及早處理,除了影響腎臟,還可能引發其他心血管毛病。
腎病科專科羅學敬醫生建議,如果小便持續有泡應主動求醫,若本身已患有糖尿病或高血壓,更應該定期檢查尿液中是否有蛋白尿。很多微蛋白尿情況下,單以小便有泡作為測試蛋白尿靈敏度的成效未必顯著,因此詳細檢查能有效及早識別問題。@
-----------------
📰支持大紀元,購買日報:
https://www.epochtimeshk.org/stores
📊InfoG:
https://bit.ly/EpochTimesHK_InfoG
✒️名家專欄:
https://bit.ly/EpochTimesHK_Column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成為會員 📧訂閱電子報
https://hk.epochtimes.com/subscribe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