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使港府屢屢強調香港「復常」,但似乎向政府反映意見渠道就不能「復常」。特首李家超明言不會再安排於行政會議舉行前,由特首接請願信的環節,聲稱向政府反映意見的渠道「太多」。有前區議員狠批該安排與政府消滅公民社會的大策略方向一致,認為政府將會越來越離地。
《信報》9月5日在政情專欄「香港脈搏」提到,向特首辦查詢因疫情暫停的特首在示威區接收請願信的安排何時復常,獲回覆稱不會專門安排行政會議前的接信,並指市民可透過多元渠道向特首和行會成員表達意見。
同日早上,李家超在行會前的記者會被問到上述安排時,指市民有不同的方法將自己的意見向政府反映,包括寫信、電郵、電話,「我認為不需要特別安排一個環節在行政會議之前做,因為其實渠道太多」。他聲稱會經常「落區聽民意」,「很多機會接觸市民」,但指自己的落區計劃因為風暴原因而押後。
行政會議逢星期二開會,歷任特首均會在抵達開會場地後,接收請願者信件及見記者後,方開始閉門的行政會議。該安排自從政府總部位於中環政府山時期已經如是,到2012年政府總部連同特首辦搬到添馬現址後,安排仍然保留,甚至在2019年反送中運動期間,特首辦遭水馬包圍加強保安,時任特首林鄭月娥仍然維持在特首辦外接信及在特首辦內大堂見記者的安排。
不過到2020年3月31日起,政府以疫情為由,暫停接信安排,聲稱是為「減少群組聚集」,並將見記者環節移師到地方較寬敞的政府總部地下演講廳舉行。不過此項疫情期間的安排,一直延續至今。
特首接信 無經下屬篩選、隱瞞
前油尖旺區議員林兆彬曾經是在行政會議舉行前遞信的一員。2016年,林在特首辦外以中大校友捍衛院校自主關注組成員身份,向時任特首梁振英遞交近700人的聯署,要求廢除特首必然擔任大學校監的制度。
林在日前(5日)接受本報訪問時,批評取消行會前示威區遞信的安排是大倒退,「連做騷都唔做(連做秀都不做)」。他憶述當年遞信涉及政治議題,梁振英「扮聽我講野(假裝聽我說)」10秒左右,最後是「無乜效果(沒甚麼效果)」,但面對其他普通市民的民生議題請願,梁則與對方傾談1、2分鐘,認為至少該途徑是特首直聽取民意的渠道,並且未經過其下屬篩選或隱瞞。
林形容,每星期一次的行會示威區遞信「其實非常難得」,市民在沒有被篩選、不用預約下,都可以直接向特首對話反映意見或問題,特首辦亦會回覆,又轉介給相關政府部門,「我估(計)相關政府部門都會認真跟進,因為是『上司』轉介」。
與消滅公民社會方向一致
對於李家超聲稱的反應意見「渠道太多」,林反駁「渠道越來越少」,例如遊行、示威、集會、政總外的「公民廣場」已經沒有,並質疑李家超所說「每星期落區與市民見面」。
林兆彬進一步指,政府取消行會前的遞信環節,是不想「非建制人士」有任何機會與政府高官直接「接觸」、「溝通」或「表達意見」,是配合「完善」各選舉、不批准遊行示威集會,與消滅公民社會的大方向一致:「只有親建制或建制派人士才享有同政府溝通的特權,令『非建制人士』搞組織、搞維權都越來越困難,市民如要維權,被迫要找建制派『幫手』」。
他預計,將來特首本人與整個政府,會越來越不知道真實民意,「因為立法會、區議會、施政報告(地區)諮詢會,全部都是親建制人士,政府將會越來越離地」。
《施政報告》地區諮詢會 獲邀市民經政府篩選
特首李家超日前正就《施政報告》「諮詢公眾」。8月20日的第一場地區諮詢會,獲邀出席的市民均由18區民政事務處向特首政策組提名,整個諮詢會亦幾乎沒有談及任何政治議題,僅限於地區交通、旅遊、街頭表演文化、鼓勵生育、保育、學生貸款、長者照顧等濟民生問題,諮詢會亦未有開放予傳媒採訪。
《明報》李先知專欄引述知情人士指,當局事前向出席者「建議」,希望他們能就民生經濟議題作出建議。翻查2023年《施政報告》的公眾諮詢網站,並無任何方法報名參加地區諮詢會,只能透過在網上填寫表格提出意見。◇
------------------
🏵️《九評》20周年
https://hk.epochtimes.com/category/專題/退黨大潮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https://bit.ly/epochhkios
🤖Android:https://bit.ly/epochhkand